
福建法院法官背著國徽去辦案。
群眾的需求,是改革的起點;群眾的急難愁盼,是創新的方向。
你或許無法想象——
十年前,為一筆3700元的欠款跨區縣維權,當事人需輾轉兩地法院,路費、誤工成本甚至可能超過欠款本身。
現如今,通過各級法院的協同聯動,不僅異地立案不再難,而且更多的訴訟服務在老百姓“家門口”就能獲得。
變化,始于泉州法院的一場破冰之舉——2015年,泉州在全國首創跨域立案訴訟服務改革,將“異地跑”變為“家門口辦”。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快推進跨域立案訴訟服務改革,推動訴訟事項跨區域遠程辦理、跨層級聯動辦理,解決好異地訴訟難等問題。
今天,我們從這項
被最高人民法院譽為
“開先河的創意、全局性的創新、革命性的創造”
的機制說起
看福建司法改革如何突破時空界限
讓公平正義真正抵達群眾“家門口”
↓↓↓


永春法院干警引導當事人辦理跨域立案。
3700元欠款的故事發生在2015年1月12日。
當時,永春縣居民劉益(化名)手持一張3700元的欠條,走進縣法院。由于欠款方身處安溪縣,這筆拖了16年的欠款讓劉益陷入兩難:不起訴,心有不甘;若起訴,成本可能超過欠款本身。
“不用跑遠,在這里就能辦。”讓他驚喜的是,不到10分鐘,永春法院通過泉州中院新推出的“跨域·連鎖·直通”平臺為他辦妥了跨域立案手續,并當場出具安溪縣法院的案件受理通知書。經過兩地法院調解,被告在開庭前自覺償還了欠款。
劉益也成為了全國首位完成跨域立案的當事人。
短短十分鐘,背后卻是一場回應民需的艱難“破冰”。
原來,在傳統訴訟格局下,各地法院往往是“自掃門前雪”,異地訴訟難、訴訟累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尤其是在民營經濟活躍、人口流動頻繁的泉州,跨區域矛盾糾紛日益增多,傳統模式已無法滿足群眾需求。
如何更好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打破法院間制度壁壘、重構訴訟流程模式的構想應運而生。泉州中院率先探索,在全國首創推出“跨域·連鎖·直通”式訴訟服務平臺,將全市法院連成一張協作網。
除親歷性程序事項必須前往案件管轄法院,大家可以像在“連鎖店”一樣享受無差別、標準化的訴訟服務。全市法院依托智能輔助系統,實現各類材料跨域流轉,開啟了“家門口訴訟”“跨地區服務”的司法便民新模式。
“是否符合司法程序?會不會違背司法的親歷性要求?”在如今看來已普遍推廣的舉措,當時要突破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卻是困難重重。
為此,泉州中院組織了大量調研論證,并多次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跨域訴訟服務的“泉州樣本”逐漸落地見效。

石獅法院干警解答群眾跨域立案相關問題。
改革從構想照進現實,并在實踐中展現出強大生命力——
2015年10月,福建高院決定在全省各中院和基層法院全面推廣跨域立案服務,各級法院在訴訟服務中心設立專門窗口,并建立跨域訴訟服務聯絡員制度。
全國首例跨地市立案、全國首例跨省立案……隨著一個個“率先”在福建相繼突破,人民法院“一盤棋”的訴訟新格局逐步形成。
這項發軔于福建的改革探索走向全國,最終在2021年實現全國四級法院全覆蓋、案件類型全覆蓋。
2022年,泉州跨域立案訴訟服務改革獲評最高人民法院首屆“人民法院改革創新獎”。


明溪法院法官運用異步審理平臺開展在線訴調對接。
全國推廣并非終點。如何讓“跨域”的便利,從立案的“最初一公里”貫穿至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公里”?福建法院的探索從未止步。
近日,一場因子女撫養和財產分割爭議僵持了近一年的離婚糾紛,被訴至三明市明溪縣法院蓋洋法庭。原告陳晴(化名)身處明溪縣,被告錢鳴(化名)遠在意大利,時空阻隔讓同步在線庭審變得極為不便。
為減輕當事人訴累,承辦法官在征得雙方同意后,運用異步庭審平臺開展審理。雙方當事人利用各自的碎片化時間,自主在平臺上完成法庭調查、異步舉證、法庭辯論和最后陳述等環節。最終,雙方達成了離婚調解協議,糾紛得以高效化解。
在“八閩新僑鄉”明溪縣,涉僑糾紛多。2023年初,三明中院在全省率先打造跨網全流程異步審理新模式,依托智慧法院,創新提供“跨境立案+代理見證”訴訟服務,探索“異步調審法”,實現了“跨境、隔空、錯時”無縫對接,有效保障海外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類似的探索在八閩大地多點開花,也為長期困擾法院的難題提供了“新解法”。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人民法院執行聯動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在廈門中院舉行。
“共享調解” ——
福州、莆田、南平、寧德四地中院建立起閩東北協同發展區特邀調解員資源共享和調解互認機制,調解員被納入共享名冊,可跨區域參與案件調解。
打通異地執行“最后一公里”——
2023年,廈門海滄法院在全國率先探索“跨海峽”便利支付機制,通過與金融機構建立綠色通道,臺灣當事人無需赴大陸開戶,即可在“家門口”零成本快速領取執行款。
廈門、泉州、漳州等五地中院和廈門海事法院共同簽署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執行聯動框架協議,通過“線索互通、措施聯動、糾紛共解”,有效破解“被執行人難找、執行財產難尋”等困境。
此外,福建還建立財產性判項跨域便民繳納機制,支持執行款項跨區域遠程繳納,進一步減輕群眾負擔。
乘著信息化建設的東風,福建法院自2020年來全面升級跨域訴訟服務機制,讓服務范圍從立案向庭審、調解、執行等全流程服務深化,真正做到訴訟服務一站辦、集約辦、同城辦。

當互聯網消弭地理邊界,“跨域”的內涵也在司法實踐中不斷拓展,從法院系統的內部協作邁向更廣闊的社會協同。
去年秋天,一場跨省知識產權糾紛在互聯網平臺悄然上演。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徐某的得意之作被潮州某貿易公司仿冒侵權。徐某所在的公司隨即向法院提交了起訴狀及訴前調解申請。
德化法院通過泉州、景德鎮、潮州三地中院所構建的知識產權跨域司法保護協作平臺,在3天內促成爭議雙方和解,達成供銷合作協議,變“侵權”為“授權”,案件得以妥善化解。
快速辦案的背后,離不開協同的力量。泉州中院聯合八大陶瓷產區共建知識產權司法與行政保護協作機制,實現侵權線索“一鍵推送、全網攔截”,為經營主體開展跨域維權搭建“快車道”。

德化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走訪巴黎奧運會特許商品凱旋尊的生產車間。
注重協同多方力量,福建法院將“跨域”的協同理念融入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各方面——
在基層一線,福建法院與郵政部門合作設立“法郵便民訴訟服務站”,將訴訟服務延伸到偏遠鄉鎮;
在省際邊界,寧德、南平中院與麗水、溫州中院共同簽署意見,構建跨域廊橋協同治理機制,形成了跨省域的司法保護合力;
在服務兩岸融合發展方面,平潭法院與江蘇昆山法院立足“平潭離臺最近、昆山臺企最多”區位優勢,創新建立涉臺案件跨域“融合法庭”在線調解機制,通過“大陸調解員+臺胞調解員”協同模式,成功跨域調解450余起涉臺糾紛,為臺胞臺企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務。

寧德市屏南縣人民法院干警在千乘橋上的開展調解工作。
從2015年至今
十年間,全省法院累計完成
各類跨域事項服務200余萬件次
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
時光輾轉,“跨域”探索不斷拓展
但“協同”的內核與“為民”的初心
一以貫之
持續提升著司法服務的效率與溫度
為“司法為民”寫下生動注腳
“閩人智慧”編輯部、福建日報社全媒體傳播中心出品
福建日報記者:蘇依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