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家親”愿景到“一日生活”現實
——市政協助力福馬“同城生活圈”建設
福州與馬祖一衣帶水。從“兩岸一家親”的深厚情誼,到“同城生活圈”的便捷體驗,需要跨過哪些溝坎?如何讓政策春風化為臺胞觸手可及的獲得感?
今年以來,市政協將“全力打造福馬‘同城生活圈’”作為專題協商議題。一場場深入一線的調研、一次次開誠布公的協商,記錄著政協組織為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探索與努力。
聊家常 坐下來聽訴求
“臺胞搭乘‘小三通’,船期是動態的,可碼頭的公交班次卻是固定的,接駁不上怎么辦?”“在福州看病,回臺灣報銷健保,材料復雜得像‘跑馬拉松’。”……3月啟動座談會上,臺胞口中的這些“煩心事”,被市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課題組一一記錄,成為行動的號角。臺辦、人社、醫保、文旅等部門和政協委員齊聚一堂,共同協商。
“打造福馬‘同城生活圈’,核心在于‘以人為本’,關鍵是要深入基層、貼近臺胞生活,以‘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為立足點。”市政協領導的一席話,為協商方案定下基調。
政協的履職,始于傾聽。4月,調研組直奔馬尾瑯岐碼頭,帶著問題與福州左海集團現場協商。很快,靈活的公交接駁方案得以落實。“優化公交車始發時間,用動態的方式去接駁,對瑯岐碼頭接駁‘小三通’非常便利。”臺胞黃柏欽在現場欣喜地說。福州左海集團副總經理念保鏢對此深有感觸:“通過政協平臺,我們做的一些民生項目,跟臺胞更好地搭建了橋梁,能夠持續優化服務。”
“現場協商”模式,貫穿了委員履職日常。5月,在福建海峽銀行閩江支行,調研組圍繞臺胞個稅補貼、健保核退等金融服務痛點深入摸底;6月,在連江黃岐古石村,臺青鄉建鄉創的崖壁咖啡與攀巖項目令委員們難忘。
“我感受到了連江和馬祖之間交流日益密切,也看到了多支臺灣的鄉建鄉創團隊在為連江文旅獻力,將創意和熱情實實在在地表現在具體建設項目上。”臺胞馬彥彬在調研中感嘆地說。
跑一線 走下去找堵點
打造“同城生活圈”,不僅需要宏偉藍圖,更需要解決“最后一公里”的細碎難題。政協組織的調研,正是一次次對“最后一公里”的精準丈量。
在連江縣,《關于協調福州港黃岐客運站接駁班車停車問題的報告》擺在調研組案頭。報告講述了試運營接駁公交的尷尬:周邊停車場不足,更因與“非法營運”車輛的糾紛,公交被拒之站外,乘客體驗感打折。
政協的介入,發揮了“聯”的優勢,將這一基層“梗阻”向上級部門和相關單位傳遞,凝聚合力“疏通血管”。
同樣,在推動臺灣居民個稅補貼政策、優化健保核退流程等議題上,政協的調研也直指核心。委員們不滿足于“已有措施”,而是追問“效果如何”,借鑒兄弟城市經驗,對比福州現狀,提出“將服務站直接設進醫院”等更徹底、更便捷的操作方案。每一個建議的背后,都是多次實地走訪、多方座談論證的成果。
促成果 協商中顯民主
專題協商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成果轉化上。10月24日,專題協商會如期舉行。市政府相關領導、部門負責人、政協委員、臺胞代表濟濟一堂。會議圍繞前期扎實的調研而展開,交流務實而高效。
“福州與馬祖,隔海相望,本來就是一家親。”市政協領導表示,開展這次專題協商,就是想搭建平臺、匯聚合力,推動落實惠臺利民政策舉措,協助黨政部門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會議凝聚的共識與對策,被凝練成《專題協商專報》,直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成為決策的重要參考。
而協商的成果,在會議召開前數月就已悄然顯現:黃岐至福州北站的接駁公交開起來了,瑯岐碼頭的接駁公交班次更靈活了。這些看似微小的變化,正是臺胞獲得感最直接的來源。
“我們在參與專題調研中,愈發感受到‘協商’在實際工作中的良性作用,既讓社情民意有了很好的表達渠道,同時也推動了實際問題的解決。”臺胞黃翔泰在參與多次調研后有感而發。
接連參與調研、落實、總結和反饋,讓馬彥彬對全過程人民民主有了更為深刻的感受:“我們常說以人民為主,在委員履職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證。看著福馬兩地的溝通更加順暢,真高興,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和示范。”
“這番話,無疑是對委員履職最好的肯定。”市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有關人員表示,根據方案,市政協將繼續對協商意見落實情況進行跟蹤,讓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成為委員繼續履職的動力,真正推動福馬“同城生活圈”從美好的愿景,一步步變為兩岸同胞可知可感的日常。(記者 顏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