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7日訊這35個小時,不僅是參與施救的人員,全國人民的心都揪得緊緊的。
隧道口聚集的人群為救護車讓道
獲救人員被送上救護車
而在救援過程中,施救人員和統籌人員,都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即便如此,救援時間還是提前了很多。
沒有人喊苦,沒有人喊累,只有匆匆的腳步和忙碌的背影,這兩天,連廚房員工都忙得腰酸背痛。昨日下午,廚房員工吉小喬在沖洗飯盆時,面帶微笑,他說,人救出來后,心情很放松,“辛苦一點也是值得的”。
【救援挑戰】
困難重重 提前完成有很多因素
龍巖市交通局局長鄧振春說,雖然兩種救援方案同時進行,但考慮到存在不可預估的風險,此前大家對時間的估算也比較保守。這次能夠較快解救出被困人員,與科學決策和救援團隊有關,這支救援團隊很有經驗。“其實,在修建廈蓉高速長汀段時,也曾經發生塌方,工人被困超過10天。”鄧振春說,礦山法救援在龍巖有多次成功案例,除此之外,運氣好也是一個因素。畢竟這里地質復雜,在救援過程中,極易發生二次塌方。
而在救援過程中,施救人員和統籌人員,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困難1
氧氣含量低
灰塵密度較高
在隧道內塌方處的救援第一現場,氧氣含量較低,而同時在里面的施救人員有近60人,這本來就是一個挑戰。另外,由于救援器械高強度挪動,車輛進進出出,隧道內的灰塵密度較高。施救人員的喉嚨容易干澀,還不時咳嗽,只能通過飲用大量的水來緩解。
困難2
原有的通風管
不適合打風
昨日,海都記者電話采訪了救援專家組成員、馬坑礦山救護隊隊長蔣立鵬,他介紹了救援過程。事發當日清晨6點鐘,接到通知后趕到現場,得知現場的通風管中間,有一段5米長的軟管。“用空氣機硬打風進去,會形成壓力,軟管一旦受到壓力,就很危險了,里面的風出不來”,蔣立鵬說,根據現場情況,必須馬上打一根管進去,即生命通道,讓里面空氣形成一個閉合回路。
蔣立鵬說,一開始,是直接用挖掘機頂著管進去,但是嘗試了兩次,“不是很順暢,打不進去,無法保持水平”?,F場沒有專業設備,于是立即從附近馬坑礦業調來水平鉆機,因為擔心塌方處不確定因素,鉆機上沒有用到水,鉆鋼轉進去后,花了一個多小時才退出來。直到5日下午3點多,生命通道終于打通。
困難3
人工挖巷道
13小時掘進6米
現場與生命通道同時進行的,是在塌方底部將直徑80厘米的頂管打進去,難處在于,萬一內部有人受傷,會出現走不了的情況,并且,在將頂管打進去的過程中,也多次遇到阻力。
根據長期救援的經驗判斷,多條救援通道同時進行不會有問題,所以昨天中午,開始著手準備人工挖掘小巷道。準備就緒后,從5日傍晚五六點鐘開始挖。由于夜間作業,人比較容易疲勞,到第二天早上7時許,才掘進6米左右。天亮后,救援人員體力也比較好,速度快了起來,“去掉頭尾挖掘的,小巷道才10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