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025年世界儲能大會主論壇在寧德舉行。作為世界儲能大會的主體活動之一,主論壇匯聚政、產、學、研頂尖力量,緊扣儲能行業前沿熱點,通過主題演講、重磅成果發布、前沿對話三大環節,全面回顧“十四五”期間新型儲能發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研判“十五五”新型儲能行業發展前沿趨勢。

2025年世界儲能大會主論壇舉行。東南網記者 葉伏國 攝
“我國風光裝機容量已超煤電,但棄風棄光問題仍較突出,新型電力系統面臨抗擾動能力下降等挑戰。”主論壇開篇,南方科技大學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天壽院士直指新能源消納核心痛點。他認為,要重視儲能技術和產業化的發展壯大,來突破長時儲能的瓶頸。長時儲能作為破解關鍵,需滿足“安全可靠、經濟可行、資源可及”三大要求,液流電池因安全性高、時長靈活、循環壽命長成重要方向。
電力規劃總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胡明則從新型儲能發展現狀,“十五五”能源電力發展形勢以及“十五五”新型儲能發展展望三維度,揭示“十五五”新型儲能的進化方向并給出相關建議。
胡明說,“十五五”是規劃建設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時期,新型儲能是最為重要的發展支撐,需要堅持規劃前瞻引領,統籌推進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儲能協同發展,大力支持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不斷完善新型儲能市場與價格機制,積極推動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
主論壇現場還集中發布了3項重磅成果,包括一個國際研究報告、一個技術路線圖以及一個發展規劃,分別是:《光伏與儲能助力能源轉型(完整版)》《新型儲能技術發展路線圖(2025-2035年)》《寧德市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規劃(2025-2035年)》。
在前沿對話環節,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等專家圍繞“新能源+儲能”展開熱議。針對“十四五”期間出現的低價競爭問題,專家建議通過政策引導儲能與風光終端利用深度結合,避免獨立發展;關于長時儲能技術,專家認為短期鋰電仍是主力,跨季儲能需探索綠氫、儲熱等多元路徑;同時強調“十五五”需建立儲能規劃監測體系,通過電力市場改革完善商業模式,平衡新能源發展與儲能支撐的協同關系。
本次主論壇的召開,不僅明確了我國長時儲能技術突破的重點方向與“十五五”新型儲能發展的核心路徑,更通過國際合作與成果共享,為全球儲能產業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助力“雙碳”目標下新型電力系統加速構建。(記者 葉伏國 潘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