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我今天精神好多了!”11月3日清晨,記者跟隨政和縣中醫院楊文華醫生,走進康復大樓的“伍心”養老綜合服務區,老人們一見到他,便圍了上來。
測血壓、看舌象、問睡眠……“一上午下來,嗓子都冒煙了,但是,累并快樂著。”楊文華說。
這里是閩北首個由醫療機構轉型的醫養結合機構。今年9月,政和縣中醫院康復大樓以“公建民營”模式引入專業養老機構運營,內設252張醫養床位,讓老人同時享受“養”的溫情與“醫”的安心。
山區醫養長期面臨“兩張皮”、急癥轉診銜接不暢、服務半徑廣、專業照護人才匱乏、慢病管理薄弱等難題。矛盾如何破解?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政策機制。發展醫育、醫養結合服務。擴大康復護理、安寧療護服務供給。”政和縣衛生健康局局長陳仕麗說,當地充分發揮縣域醫共體整體服務功能,整合縣鄉村醫療資源,深化“4+N”全民健康醫防融合網格化服務,推動醫養服務深度融合,蹚出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醫養結合新路徑。
如何破解醫養“兩張皮”?
養老院搬進醫院里
政和縣有8萬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大量空巢老人面臨照護難題,失能、半失能群體的持續照護與醫療應急需求尤為迫切。
“早年進村,見到不少老人臥床無人照料,心里揪得慌。”陳仕麗說。
從“十二五”規劃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到“十四五”規劃的“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政策迭代反映出國家對老齡化趨勢的深刻洞察,也為基層破題指明方向。
對政和而言,從醫養分離到醫養結合,不僅是緊跟規劃步伐,更是關乎數萬老人尊嚴養老的迫切實踐。9月15日,當地在縣中醫院康復大樓引入福建省伍心康養集團,以“公建民營”模式打造醫養結合項目。
走進康復大樓的養老綜合服務區,陽光灑在棋牌桌上,老人們正專注對弈。二樓的連廊直通縣中醫院門急診大樓,讓入住老人少了奔波之苦。這里九成入住者為失能、半失能老人,多數患有多種慢性病。過去“看病養老兩頭跑”,如今“預防期保健、患病期治療、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一站式解決。
9月27日晚,老人魏某明突發胸悶,養老區值班人員立即使用房間標配的中心吸氧設備施救,短短幾分鐘,魏大伯的臉色緩了過來。轉診至門急診大樓時,駐點醫生已開通綠色通道,魏大伯免排隊完成檢查治療。
這一醫養高效銜接流程,得益于“公建民營”模式的精準分工:政府負責基建、監管與公益保障;醫院提供醫療團隊幫扶、雙向轉診等支持;養老機構以市場化經驗提升服務質效。
“平時能護,急時能救,這是我們的底氣。”伍心康養集團政和分院負責人徐國棟說,當地政府沒有把醫療資源鎖在“保險柜”里,而是主動送到老人身邊。不同于傳統醫院“被動坐診”,中醫院的醫護人員常駐養老區,每周巡診;老人轉診可先治療后辦手續,小問題就地解決,復雜病癥通過轉診通道送往縣總醫院;術后可無縫銜接養老照護。
“老人平時有人關心、就醫不用操心,子女在外放心。”陳仕麗說,這個樸實的目標,正在政和一步步實現。
如何破解人才荒?
醫共體改革讓醫養雙贏
走進政和縣中醫院門急診大樓的康復醫學科,下肢步態康復系統、電動起立床等設備整齊排列,幾位老人在康復師攙扶下緩慢調整步頻。
“放在兩年前,這樣的場景想都不敢想。”正在巡房的骨傷針灸康復科負責人魏斌說,2024年6月前,他是縣中醫院康復科僅有的兩名醫生之一,“那時候人手和設備都缺,沒有專門的康復病床,很多項目開展不了”。
轉機來自縣域醫共體改革。去年,政和縣把縣醫院的中醫康復科“整體搬家”到縣中醫院,縣中醫院則將多數西醫業務劃轉至縣醫院。
“過去,縣醫院和縣中醫院的業務交叉重疊、資源分散,力氣沒往一處使。”陳仕麗說,改革后,形成了“錯位發展、合力服務”的新格局。
2024年6月,合并落地,縣中醫院康復團隊擴至29人,并細分為肌骨康復、神經康復兩大治療組。同時,與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建立醫聯體,成立“高燕玲名醫工作室”。
醫養結合,也反哺了“醫”。
魏斌介紹,在高燕玲團隊的指導下,他們可熟練借助CT、MRI更精準判斷患者腦部受損情況,中風預后和腦病、頸肩腰腿痛的治療能力大幅提高。2025年上半年,政和縣中醫院接診門(急)診病人人次同比增長23.17%,收治住院患者人次同比增長5.55%。
“公建民營”模式下,專業護理力量不斷加強。徐國棟說:“隨著規模擴大,我們將雙管齊下。一是‘輸血’,依托集團20余省市的資源,跨區域調配資深護理員;二是‘造血’,通過以干代訓培育本地力量。”
如何破解服務半徑廣?
因地制宜服務下沉
近日,在星溪鄉林屯村,鄉衛生院醫生黃雄進來到67歲的魏桂英家中,俯下身幫她量血壓。“這次血壓有點高,最近藥都按時吃了嗎?平時做飯少放油鹽糖,每天要多走動。”他說。
“現在我已經學會用手機App找黃醫生看病了,不用跑衛生院,方便又省錢。”魏桂英使用的正是政和縣專為老年人開發的慢病管理App,集健康記錄、在線咨詢、報告查詢等功能于一體,操作簡便。
血壓量完后,數據實時同步到縣中醫院的慢病管理數據中心。大屏上,全縣67支“4+N”全民健康服務團隊、88個村衛生室收集的健康信息實時滾動。
“山區老人住得散,必須把醫療服務沉到家門口。”陳仕麗說,預防“少生病”、醫療“治好病”、養老“過好晚年”,三者環環相扣,要讓“養老”“預防”跑在“治病”前面。2025年前三季度,政和67支“4+N”團隊已隨訪高血壓患者5.41萬人次、糖尿病患者1.89萬人次。
對于偏遠山區的老人,政和推行“固定時間+相對固定地點”的巡診機制,讓農村老人形成“就醫生物鐘”。比如林屯村,每月25日,黃雄進團隊會準時來,老人們不用刻意記,到點就知道醫生來了。
據介紹,政和縣“固定時間+相對固定地點”的進村履約機制,在老年人群中實踐效果很好,已在閩北地區廣泛推行。
記者 吳旭濤 見習記者 王玥明 通訊員 阮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