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南平市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讓善治成為南平最溫暖的底色

在延平區四鶴街道西門橋社區活動中心,居民與社區干部通過“吃茶話事”商議社區治理事宜。(資料圖片)
“最近村里怎么樣啊,有沒有涉訴涉法的糾紛?有什么需要我們幫忙一起解決的嗎?”在松溪縣招沙甲村的“吃茶話事”點里,平安指導員與村兩委、村民們親切地交談著,煮的是茶,熱的是心,“吃茶話事”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載體,不僅拉近鄰里關系,還激發了群眾參與矛盾糾紛調處的積極性。
整合氣象、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數據,搭建“應急云會議”平臺;集成森林火情預警、防汛監測、無人機轉播等各類應用場景,實現災情實時監測與調度;開展實戰演練,提升“半小時救援圈”能力……南平市以延平區夏道鎮為試點,打造基層預警指揮服務站,以構建綜合高效應急體系筑牢基層應急“第一道防線”。
“通過技術手段和制度創新,實現企業隱患自查、自改、自銷的常態化精準管理,切實將安全生產的‘防’線前移,更為我們礦山企業的安全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政和縣源鑫礦業有限公司安環部經理臧元東由衷點贊南平市“一庫三單”信息化管理在礦山企業的應用成效。
……
以善治回應時代之問,讓城市溫度可知可感。“十四五”期間,南平市聚焦社會治理的難點、痛點、堵點,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強各類風險防范、扎實推進安全生產等領域,推動了一系列創新性工作與深層次改革,特別是持續深化“吃茶話事”等“四個一”基層社會治理,健全完善“一庫三單”閉環管理,全面推行“黨建體檢”“安全體檢”、片區聯合執法等,有效激發了社會各界的參與活力,催生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內生動力,提升了全市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綜合能力,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南平、法治南平探索了新路。
從“被動處置”到“主動創安”
創新“四個一”基層社會治理機制
幫助找回走失兒童,為游客尋回丟失物件,開展“僵尸車”、車輛亂停亂放等突出問題集中整治,摸排調處各類涉旅矛盾糾紛……武夷山景區客似云來卻井然有序的背后,是武夷山國家公園綜治中心聯盟的全力守護。
基層是社會治理的最末梢,也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近年來,南平市針對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中存在的發現滯后、力量不足、數據不通、質效不高等問題,創新“四個一”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機制,以“一載體”(“吃茶話事”載體)鏈接群眾、“一中心”(綜治中心)統籌指揮、“一隊伍”(平安指導員隊伍)賦能增效、“一平臺”(涉穩風險隱患信息化平臺)全量歸集,通過“四個一”相互耦合作用,形成“現場發現問題隱患—線上派單督辦通報—線下處置整改落實—回訪銷號”的鏈條式閉環工作模式,及時收集社情民意、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做好矛盾糾紛預防和源頭治理,構建起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新格局。全市群眾安全感率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其中,2023年度、2024年度,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
秋收冬藏,政和縣西津畬族村紅巖崗生態茶園基地里,茶農與平安指導員圍坐在一起討論規劃茶園新一年的發展。“感謝你們,讓我們能更放心、安心搞好經營。”茶農們有感而發。
“有事說事,沒事喝茶”,正是南平探索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新途徑的生動表達。這些年來,全市將當地濃厚的茶文化與基層社會治理相結合,打破以往“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人員”的村級議事協商模式,創新在農家小院、涼亭長廊、村口文化廣場等群眾常去的“打卡點”設立“吃茶話事”點,并選擇黨性強、口碑好、能力強的基層干部、“兩代表一委員”等共同參與“吃茶話事”工作,以“拉家常”形式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糾紛。目前,全市已設置“吃茶話事”點2218個,疏解矛盾糾紛1.36萬件,平安建設觸角進一步延伸到基層更廣泛的“末梢”。
基層社會治理,離不開一個法治、德治、自治相互賦能、程序銜接的“樞紐”,在南平,全市正通過推進各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整合資源,共享信息數據,構建基層社會治理的“綜合體”。
從擅長調解醫療糾紛的“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到常態化面向社會各界開展家事糾紛調解和培訓的“紅姨”調解室,再到近期推出的金融糾紛聯動化解機制……走進南平市建陽區綜治中心,布局科學明晰,指示立體直觀,宛如置身一座“智能導航、全域聯通”的“解紛樞紐”,法律援助、心理輔導等多元服務編織成網。無論是鄰里間的矛盾,還是涉及法律政策的問題,各種“矛盾堵點”都在這里找到了各自的“疏導路徑”。
發揮綜治中心“協調部”作用,統籌推動有關職能部門、群團組織、社會調解機構入駐同級綜治中心,整合矛盾糾紛調處中心、12345便民服務平臺等6大平臺功能,注重發揮法律咨詢專家、“兩代表一委員”、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力量,實現“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務、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
此外,南平市還創新組建平安指導員隊伍,以各級綜治中心為據點,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資源下傾,助力基層平安建設提質增效。目前,南平市已選派2353名政法干警擔任行政村(社區)平安指導員,158名縣級政法單位班子成員掛點聯系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實現全市全覆蓋。
在用好信息化平臺方面,南平也有自己的“解法”——依托綜治中心,縱向貫穿市、縣、鄉三級,橫向聯結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信訪等部門,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創新打造涉穩風險隱患信息化平臺,實現共建共享共用。2024年以來,平臺累計動態匯聚超過3萬條信息,涉穩風險隱患“底數清、情況明、數據準”底座得到進一步夯實。
從“應急救災”到“綜合減災”
自然風險防范能力的整體性躍升
南平,是閩江流域面積最大的設區市,也是自然災害易發多發區,洪澇、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風險突出。五年來,南平市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完善監測預警體系,推進工程治理與生態修復,強化應急準備與社會動員,推動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
2024年6月9日至18日,南平全境連續10天強降雨,全市平均降雨量超450毫米,創1961年以來同期之最!這輪持續時間長、累積雨量大、影響范圍廣、疊加效應強、致災風險高的極端性強降雨,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同樣深刻的,還有防御“6·9”極端暴雨洪澇災害中那場“提前2天的整村撤離”以及“一處50米距離的精準預判”。
“松溪縣茶平鄉吳山頭村一處民居后方的山體出現滑坡,山體平行位移236.604毫米,多處山體出現不同程度開裂。”2024年6月15日上午8時40分,福建省自然資源廳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根據部署于該區域的觸發傳感器捕捉到的數據,并發出了預警。萬幸的是,居住在該區域的吳山頭村整村村民共計30戶52人,已于兩天前全部撤離,無人員傷亡。
無獨有偶,浦城縣忠信鎮Y037鄉道洋尾路段山體滑坡,也因預判精準,提前后撤布控點并設置警示標志進行封閉管理,最終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就差50米!多虧了當地干部在巡查中及時發現隱患,讓我們第一時間撤出了危險區域。”當地村民回憶起往事仍心有余悸。
加強巡查、精準預判、提前轉移……面對全市域覆蓋、破歷史紀錄、致災性極強的“6·9”極端暴雨洪澇災害,南平及早研判形勢,提前進入狀態,果斷指揮調度,全員合力共戰,取得了極端天氣“零死亡”的重大勝利。僅2024年,15起成功避險避災案例被應急管理部、自然資源部通報表揚。
全市防御“6·9”極端暴雨洪澇災害,不僅是一次戰術上的勝利,更是“以防為主”防災減災理念的生動實踐。五年來,南平全市升級改造氣象、水文、地質災害等監測站點,利用物聯網、衛星遙感等技術,實現對雨量、水位、山體位移等關鍵指標的實時監測和準確感知。在此基礎上,全市還建立了統一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打通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確保預警信息能夠快速、精準地傳達到村、到戶、到人。特別是在應對強降雨過程中,實現了基于精細化預報的“點對點”預警和防汛扁平化指揮體系,為人員轉移避險贏得寶貴時間,交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全新答卷。
此外,作為福建生態屏障的南平,還將自然風險防范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深入開展全域生態體檢,搭建南平市“生態體檢”平臺,建立“1+N”工作機制,從督導、管理、操作三個層面實現預警、溯源、調度等功能。同時,全市創建“一草一花一木”茶園水土流失防治與景觀營造新模式,有效減少水土流失并提升了景觀效果;實施全國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閩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儲備林質量精準提升等項目,完成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充分發揮森林、河流的蓄水保土、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以生態手段提升區域整體韌性,探索了一條富有特色的生態減災路徑。
“護綠”與“減災”相輔相成,南平市通過機制創新調動了全社會護綠的內生動力,而基于生態系統的減災措施則提升了區域的生態安全韌性,兩者共同構成了南平市守護綠水青山、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支柱。
從“監管檢查”到“責任內生”
社會安全內生動力更好地被激活
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完善安全生產風險排查和責任倒查機制,深化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整治“一庫三單”信息化管理,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探索“科技治超”破解交通運輸領域沉疴痼疾,完成普通公路智能化管理科技治超平臺建設,并通過數據對接、互聯,織就“‘科技治超’一張網”,持續助力執法效能“靶向精準”;
建立全國首個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法治教育基地、全省首個“蒲公英”普法主播實踐基地,打造“夷樹光”未愛聯盟、探索“研學+普法”模式等,南平市通過構建“1+3+3”普法工作體系,推進“八五”普法走深走實,讓法治建設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
“十四五”期間,南平市加快構筑更高水平平安南平、法治南平,全力筑牢安全屏障護航綠色高質量發展,特別是2023年以來,全市聚焦城市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能力提升,打好“網格化+信息化+監管+執法”四套組合拳,在全省首創“安全體檢”做法,印發《安全生產綜合體檢工作導則》,并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安全綜合體檢工作,同時,創新運用“一庫三單”信息化管理平臺,即風險隱患庫“一庫”,風險隱患清單、風險管控和隱患治理責任清單、隱患整改銷號清單“三單”,著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更好統籌安全與發展。
打開南平市應急管理平臺“一庫三單”信息化管理頁面,全市風險清單、風險巡檢、巡檢記錄、隱患管理、風險匯總等內容一目了然。工作人員在平臺上可以實時查看全市風險隱患各項指標的變化,并根據需要導出隱患清單。目前,平臺已通過各類生產經營單位自查,各級監督、檢查發現,以及群眾通過南平市“安全眼”舉報二維碼反饋,匯集了1.3萬家企事業單位10.9萬個風險、40.9萬條隱患,隱患整改率99.83%,剩余隱患按序時進度整改。
中控室內,屏幕上顯示公司廠房、倉儲區內景及周邊區域實況;儀器柜內,安全連鎖系統確保裝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動態監管、過程留痕,每天我們將所有的安全信息都匯總到‘一庫三單’。”日前,福建南平青松化工有限公司安環部經理馬天明在電腦前,使用“一庫三單”開展線上安全巡查。他表示,企業依托“一庫三單”數據庫,將紙質材料信息化,構建起“全覆蓋、全鏈條、無縫隙”的安全生產管理責任體系。
把風險控制在隱患形成之前、把隱患消除在事故前面,南平市通過“一庫三單”信息化管理,形成了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的“一張網”,對每一個隱患問題,都逐一明確整改責任、時限、措施,落實分級管控,實現閉環管理。同時,通過建立定期分析、聯席會議、預警提示等工作機制,打通各行業部門間“信息壁壘”,推動各行業領域信息互通共享。
企業主體責任有效壓實,精準化風險管控穩步實施,專業化監管能力顯著提升,2022年至2024年,南平全市生產安全事故起數連續三年在全省保持低位,2021年至2024年,南平在省政府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考核巡查中連續四年獲優秀等次。
安不忘危,治不忘亂。從“被動處置”轉向“主動創安”,從“應急救災”邁向“綜合減災”,從“監管檢查”深化為“責任內生”——每一次糾紛的成功調解、每一回風險的精準預警、每一處隱患的及時消除,都凝聚著南平市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堅實步履。這一系列社會治理的創新實踐,正不斷筑牢安全基石、提升治理效能,塑造著一個更具韌性、更加安全、更趨和諧的平安南平、法治南平。(吳建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