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想知道我們家的蝦有多大嗎?看主播手上的空調遙控器,是不是一目了然。”近日,在網絡直播間,林愛玲手持一只飽滿的大蝦,笑容燦爛地與屏幕前的網友互動。這一幕,不僅是平潭特產的“云端”展示,更是一位創業者破繭成蝶的生動縮影。
從幼教行業人員轉型為帶貨達人,從在外就業到返鄉成為家禽養殖新農人,在平潭這片充滿活力的熱土上,一批像林愛玲一樣的追夢人,正乘著“馬蘭花計劃”的政策東風,將個人奮斗融入時代浪潮,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創業傳奇。
迷惘與破局:
一次轉型,一場甘霖
時光回溯到2016年,林愛玲滿懷教育理想回到平潭開辦幼兒園。然而,招生難題如同一片陰云籠罩在她的心頭,讓她站在了轉型的十字路口,心生迷惘。
一次偶然的契機,讓她撥云見日。平潭漁民手工晾曬的蝦皮、魷魚干以及傳承百年的魚丸工藝……這些深植于記憶中的家鄉味道,瞬間點燃了她新的創業火花。懷揣著對故土的深情,林愛玲與搭檔林珠云毅然踏上了特產干貨的創業征途。憑借著對品質的極致追求和如春風般溫暖的服務,她們的實體店很快積累了一批忠實的“鐵粉”。

林愛玲(右)和搭檔一起直播賣貨。
然而,市場的浪潮奔涌不息,單一的實體店模式很快觸碰到銷量的天花板。如何將家鄉的好味道推向更廣闊的天地?線上轉型的迫切需求,讓林愛玲再次陷入沉思。關鍵時刻,實驗區社會事業局為她送來了“破局的鑰匙”——“馬蘭花計劃”。
作為人社部部署的全國性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創業培訓項目,“馬蘭花計劃”自2021年在平潭全面實施以來,便成了無數創業者揚帆起航的“加油站”。林愛玲敏銳地抓住了機遇,不僅果斷報名,還參加了實驗區社會事業局組織的初創企業清華大學進修培訓。“那次培訓拓寬了我的視野,成本管控、客戶管理等前沿知識,讓我豁然開朗。”林愛玲說。
今年初,林愛玲再次“充電”,參加了全媒體運營師就業技能培訓。從直播流量算法到AR工具應用,再到粉絲精細化運營,一系列干貨滿滿的實操技能,讓她徹底告別了“看著別人直播風生水起,自己卻無從下手”的窘境。“現在我終于摸清了直播背后的邏輯,這套‘理論+實操’的組合拳,太實用了!”林愛玲說。
蝶變與輻射:
一個窗口,一片風景
如今,林愛玲的線上店鋪已悄然成為推廣平潭味道的“云上小窗口”。不少粉絲因她生動的推薦而愛上平潭味道,更有不少人循著味道而來,將假期旅行目的地定在了這座美麗的海島。“不僅把家鄉的好東西賣了出去,還能為家鄉的宣傳出一份力,特別有成就感。”林愛玲說。
林愛玲的華麗轉身,是“馬蘭花計劃”賦能個體、激活市場的生動縮影,也是平潭以創業培訓撬動民生改善的扎實注腳。“十四五”以來,實驗區城鎮新增就業已超13000人,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控制在5.5%以內,就業質量與居民收入正穩步提升。
林愛玲的故事,并非孤例。在平潭的另一端,返鄉青年高居文也正經歷著相似的蝶變。為幫助父母經營家禽養殖生意,他放棄了在福州的工作,回到家鄉。起初,2000多只品質優良的家禽,僅靠熟人介紹和朋友圈售賣,常常陷入優質難優價的困境。他嘗試轉戰抖音直播,卻因缺乏系統方法,大半年下來,銷量始終在低位徘徊,難有起色。
“朋友推薦我參加區里的‘馬蘭花計劃’,這是我第一次系統地學習創業知識。”高居文說,“雖然課程還沒結束,但已經有了清晰思路。”
在專業課程和創業導師的精準指導下,高居文注冊了兩個賬號精準對接不同市場,堅持每日直播。如今,線上交易結合老顧客復購,月營收已穩定在兩三萬元。對于未來,他信心滿懷:“接下來,我要在視頻拍攝和產品推選上多下功夫,先做好平潭同城經濟,再把家鄉的家禽推廣到全國。希望區里能舉辦更多主題的培訓,幫我們鏈接更多資源。”
深耕與綻放:
一項計劃,滿城花開
一朵花開,引來滿園春色。“馬蘭花計劃”面向有創業意愿和培訓需求的城鄉各類勞動者,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自主選擇”的靈活機制,為勞動者提供從萌芽到成長的全周期創業支持。實驗區社會事業局推出多元化創業課程,組織創業導師“巡診把脈”,為優質項目提供資源對接與實地輔導,圍繞行業趨勢、政策申領等關鍵議題,為創業者們指點迷津。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切實抓好民生保障,多渠道挖掘潛力,加強穩崗促就業工作,促進重點群體穩定就業。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實驗區社會事業局社會保障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深化創業培訓與就業服務融合,創新“培訓+導師+資源”幫扶模式,搭建更加多元的創業就業平臺。既要讓“馬蘭花計劃”在平潭遍地綻放,助力更多優質農產品走出海島,更要通過穩創業、促就業的實際行動,讓城鄉勞動者就業更有質量、增收更有保障,為平潭高質量發展注入民生動力,讓全會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作者:林小玉/文 林君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