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籍復旦研究生黃洋16日下午經搶救無效逝世,系被舍友投毒,令人唏噓!有人憶起云南大學馬加爵錘殺舍友慘劇。而事猶未了,16日晚,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兩名同宿舍學生因瑣事發(fā)生口角,其一被另一刺傷,送醫(yī)搶救無效逝世;17日中午,南昌航空大學學生宿舍又現(xiàn)腐尸,死者疑為研二學生彭某;17日晚,江蘇張家港市沙洲職業(yè)工學院再現(xiàn)兇案,學生符某持水果刀將在該院培訓的學員曾某刺傷(4月18日中國新聞網)……舊聞在被鉤沉,新聞在被集束曝光。
我們的教育,究竟是怎么了?
我們知道,大學的核心功能有三:學術研究、人才培養(yǎng)、社會服務。而論人才培養(yǎng),并不只在知識的傳授,而更在于學生研究能力的鍛煉、獨立人格的塑造、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清華大學故校長梅貽琦《大學一解》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但在今日之大學,又何嘗得到踐行?從這些兇案的制造者——年輕的大學生身上,又何嘗能看到一星半點人文素養(yǎng)?
但是,又怎么培養(yǎng)呢?眾所周知,上世紀末高校合并、擴招成風,積成的后果,就是師資嚴重不敷其用:教師對學生,是以一對N多,普遍實行的是“放羊式”式的大班制。收費綽綽有余,育人則不足。就是研究生教育階段,學生大半年見不到導師一兩面的新聞,都時有曝光……
當然,要是板子單打在高等教育身上,也并不公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回溯一下,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我們所實行的難道不是“分分分,是命根;考考考,是法寶!”的填鴨式知識灌輸教育嗎?又何曾把育人,把對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提到應有的位置?
另外,不能不提的一個背景是,這代大學生、研究生,多是獨生子女,鮮有兄弟姐妹,也自然無從談起——在家庭教育中培養(yǎng)出手足情深的關愛與合作。
在家多是獨苗;在小學、中學接受的是以高分、升學為導向的應試教育,而非教導做人;一旦升入大學,忽然“放野馬”了,不乏頭角崢嶸,偏正年輕氣盛,未曾學會妥協(xié)、寬容與合作,倒是個性張揚,易于睚眥必報。不是暗投毒藥,就是持刀行兇,發(fā)生這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全然不顧念同窗之誼的悲劇,也就偶然性中又有其必然性在了!
我們的教育,無疑是病了!又當如何療治?又當如何預防?這顯然是擺在教育主管部門、各個階段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長面前的,一個共同的,不得不予深思、不得不加正視的問題。(文/于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