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間里機械臂有節奏起舞,實驗室中科研人員挑燈夜戰,創客空間內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四射——金秋的長泰,正上演一場從“制造”到“智造”的深刻變革。

東方醒獅研發團隊在測試新產品。 王文強 攝
剛落幕不久的第五屆民營企業發展大會暨科技大會上,15家研發投入貢獻企業、25家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頒獎聚光燈下,成為全市民營企業“追新逐質”的標桿。
廈門大學、吉林大學等5所高校同時在長泰落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站”,推動這個閩南縣域在科技創新的大道上加速奔跑。
今年上半年,長泰區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291.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7.8%;新簽約項目54個,計劃總投資128億元;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為長泰的轉型提供了政策指引和發展方向。
從車間的智能化改造到企業的綠色轉型,再到整個創新生態的培育,長泰正在用科技的力量重塑制造基因。
煥新升級
點亮傳統產業
在福建東方醒獅儲能電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AGV小車沿著預定路線穿梭運送物料,數名工人正在監控設備運行。車間數字化看板上,實時顯示生產效率、良品率等數據,每一個環節都被精準掌控。
“今年的訂單已經排到年底。”公司負責人鐘旭航說,自主研發生產的單體1000AH大功率水溶性儲能鋰電池,即將發往歐洲市場。
在相距不遠的漳州宏發電聲的智能工廠里,機器人正在完成精密的組裝作業。經過數字化改造后,公司中高級生產線占了80%以上,生產效率比2020年提高了40%。公司總經理郭偉國相信,這條投入數千萬元的智能化產線,將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在長泰,這樣的智能化場景隨處可見。
近年來,長泰區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助推長泰經濟開發區獲評福建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福建省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統籌推進30家重點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傳統產業“智改數轉”,宏發電聲高端機電組件項目和深度集成的繼電器制造全產業鏈智能工廠入選福建省級數字經濟重點項目、省級先進級智能工廠。11家企業入選省級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創新企業,數量位居全市第一。
如今,全區9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正如明珠般散落在這片熱土上,在科技的加持下迎來煥新升級。
綠色制造
培育新質生產力
在漳州碧山凱盛食品有限公司現代化廠區,4條大型凍干生產線正在安靜而高效地運轉。透過觀察窗可以看到,新鮮的水果和酸奶正在經歷神奇的轉變:在零下40攝氏度的真空環境中,食材中的液體成分直接升華,保留了95%以上的營養成分和天然色澤。
“我們堅持不加任何防腐劑和人工色素,讓消費者吃到最天然的食品。”總經理許碰輝指著剛下線的凍干草莓產品介紹道,每個批次的產品都要經過18道質量檢測程序,確保符合國際標準。公司先后取得ISO22000和HACCP認證,2020年通過福建省高新技術企業認證,2021年榮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稱號。
綠色制造不僅是環保要求,更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在安安(中國)有限公司園區,則是另一番綠色景象。占地381畝的廠區內,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公司投入上億元引進國際先進環保設施,對生產過程中的廢水、廢氣進行全程監控和處理。
“我們不僅要生產優質產品,更要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公司行政副總裁朱國勤說,“通過技術改造,我們可以降低能源消耗10%以上。”
在高質量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綠色轉型已成為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2025年,長泰經濟開發區10家企業入選福建省級綠色制造名單。行走在開發區,屋頂的太陽能電站、墻體的垂直綠化、地面的透水鋪裝,處處體現著綠色制造理念。
聚才留才
厚植創新沃土
如果說智能轉型是傳統企業的必由之路,那么,人才是其中最重要的關鍵詞。
去年4月,長泰區建成全省首個縣(區)級綜合性政產學研科創平臺,通過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開發的“產業人才大數據系統”,實現40多萬家高新技術企業、120多萬家科技型企業、3000多所高校、3.2萬家科研機構、500多萬名科研人才、500多萬名企業人才的數據實時交互,為企業和人才架起了一座精準匹配的“云橋”。
“開發這套系統,核心在于打通企業技術需求與高校人才資源的‘最后一公里’。”長泰區政產學研科創平臺負責人李少陵說,該系統如同精準的導航,讓企業在專業人才的海洋里不再盲目撒網,從而大幅提升招引效率。
截至目前,該系統已為當地企業精準對接各類需求69條,構建起人才與產業深度咬合的齒輪。
“從政策咨詢到人才引進,從融資對接到市場開拓,特派員總能第一時間為我們排憂解難。”創客林杰組建了一支十來人的團隊,入駐長泰“298青年城”,在這里,有導師為他們完善商業方案,有平臺為他們提供創新土壤、解決難題。
“從產業園區到創新社區,核心在聚才留才。”長泰經濟開發區負責人告訴記者,為加速人才集聚,長泰區出臺一系列精準有力的人才政策,建設人才公寓、提供子女入學便利、落實醫療保障等,真正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夜幕降臨,開發區的創新活力仍未消退。實驗室里,科研人員還在挑燈夜戰;設計中心里,工程師正在優化方案;培訓教室里,技能提升課程正在進行……
從“制造”到“智造”的蛻變,不僅需要技術升級,更需要思想觀念的深刻變革。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等‘四鏈’深度融合,促進縣域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長泰區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志忠表示。
報業集團記者 楊凌怡 通訊員 林婷婷 鄭曉梅 馬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