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视频一区_久久不射2019中文字幕_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天堂va蜜桃一区二区三区漫画版

注冊
閩南網 > 泉州 > 泉州新聞 > 正文

泉州蟳埔:風染簪花香 海韻越千年

來源:福建日報 2025-07-11 09:56 http://m.413629.com/

  近日,隨著“夜游濱海浪漫線”免費公交接駁服務的開通,來到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蟳埔村的游客更多了。從真武廟到蟳埔村,這條6公里的濱海浪漫線上,一幅非遺靈動、市井鮮活的濱海畫卷緩緩鋪開。

  蟳埔,位于泉州中心市區東南部、古刺桐港畔,泉州灣晉江入海口北岸,背依鷓鴣山,三面臨海。因扼守泉州出海口的“海門”,宋元時期便商貿興盛。明天啟七年(1627年),這里成為泉州東南海防門戶,清康熙年間,又在此設置“鷓鴣巡檢司”。

  海上通道和海洋貿易的雙重因素影響,塑造了蟳埔村別樣的民俗風情。傳承千年的蟳埔村民俗文化反映了中國悠遠且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被稱為“海絲遺珍”。近年來,蟳埔簪花圍在全國走紅,各地游客慕名前來,帶火了蟳埔村的文旅產業。傳統與時尚、歷史與現實在這個千年小漁村融匯交織,書寫出新的海絲故事。

  扼守海門 護衛泉邑

  來到蟳埔村,隨處可見的不只有簪花圍,還有正在開蠔的村民們。文旅熱潮下,蟳埔村花香四溢,海味不減,千年來“靠海吃海”的傳統還在延續。

  蟳埔村背依鷓鴣山,面朝泉州灣晉江入海口。“蟳埔地處江海交匯之所,這里港深風靜,地理位置渾如天然造就,出洋泛海貿商的船舶,以及遠航滿載而歸的捕魚舟楫,常寄碇停泊于此,千百年來成為泉州灣的重要門戶。”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原主任陳鵬鵬說。

  伏季休漁期,一艘艘漁船在村外沿岸依偎停泊,不遠處的燈塔依舊直面風浪。記者來到一處用石頭砌壘而成的碉堡式建筑,只見墻上有著許多瞭望窗與槍孔。據蟳埔社區老人協會原會長黃榮輝介紹,這里喚作“槍城”,年少時還見過民兵在此訓練。

  據清道光本《晉江縣志·武功志》所載,南宋時泉州發生過多起海寇擾境事件: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海寇奄至安平鎮”;乾道七年(1171年),“島寇毘舍邪掠海濱”;乾道八年(1172年),毘舍邪“復以海舟入寇”;淳熙七年(1180年),“海舟賊沈師作亂,泉郡大震,戍將蕭某統領戰死。知泉州程大昌趣統制裴師武討之,賊遁去”。

  明代中后期,倭寇蜂起,泉州海防任務愈發艱巨,蟳埔的海防戰略地位開始被確定并重視。槍城邊,今人立起一塊石碑,講述著這段過往:鷓鴣口為泉州東南海防門戶,明天啟七年(1627年)建銃臺……

  自此,一座城臺拔地而起。“登臺左右顧,岱墜如鼓,紫帽如旗,石湖、溜石二浮圖如干,天馬奔踏而來,如金鞍寶蓋。山川之氣脈,關鎖益增而固。”明代文淵閣大學士、泉州人史繼偕曾為此欣然作記。

  “當時槍城周墻二十四丈,高一丈八尺,城樓上點燃燈火,能為泉州港商船夜間出入導航,同時設一關卡駐兵檢查來往商船。”陳鵬鵬說,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提督萬正色將祥芝巡檢司移置于此,再度提高了蟳埔的海防地位。

  千年來,蟳埔人世代與海共生,傳襲著高超的航海技術和豐富的航海知識。“從宋元時期的商船隊,到鄭和下西洋、鄭成功復臺、施瑯平臺等,都有我們村水手的身影。”黃榮輝說,駕著船,蟳埔人的足跡遍布我國沿海。

  此間,蟳埔村與古代水軍將領們的“情緣”不斷滋長。眼下,村中最熱鬧的打卡點當數蟳埔順濟宮。走進其間,高懸的“靖海清光”匾額躍然入眼,下款題“提督靖海將軍,靖海侯施瑯立”。相傳,施瑯曾來此拜問,因此信念倍增,軍中士氣大振,復臺氣勢如虹。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施瑯再度來到蟳埔,獻上這塊匾額。一側,則有石碑《泉郡水師都司劉公功德碑記》,是蟳埔人有感于“比歲民苦于海,設守險者又苦于兵,有水師仁將劉公,命訊約束無毫擾民,桑麻種植漁佃咸安焉”,為水師都司劉盛志所做。

  從古至今,從漁村到社區,蟳埔如今仍保有的地標建筑、民俗民風,都可窺見海洋文明的萬般風韻。

11

  蚵殼厝

  民俗流傳 文化交融

  宋元時期,泉州晉江下游一帶,曾是中東僑民重要聚居區,獨特的地理區域造就的海絲貿易通道,使得蟳埔村的民情風俗與海上絲綢之路息息相關。

  漫步于蟳埔村的小巷,石板路蜿蜒曲折,兩旁的民居錯落有致。仔細觀察會發現許多民居的外墻頗具特色——以蚵殼為主要建材壘砌而成的墻體,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銀灰色的光澤,宛如魚鱗般整齊排列。

  指著蚵殼厝墻上的一個個手掌般大小的蚵殼,黃榮輝告訴記者:“這是蚵殼厝,又稱蠔殼厝,相傳始建于宋末元初。”

  “千年磚,萬年蚵”,這是沿海民間流傳至今的俗語。“業界普遍認為蚵殼厝所用的大蠔殼并非泉州原產,而是宋元時期古刺桐港的遠洋商船返航時墊空船轉運而來的,因此蚵殼厝帶有宋元時期泉州海洋文化的顯著印記。”在泉州黎明職業大學文傳學院文創專業教師陳冷冷眼中,蚵殼厝有很多實用功能,隔音效果好,冬暖夏涼,不積雨水,不怕蟲蛀;同時其墻體堅固,具有很好的抗風雨效果。

  千百年來,蟳埔村傳承著向海而生的歷史印記,不僅有蚵殼厝,還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生活在這里的蟳埔女,身穿大裾衫和闊腳褲,盤著頭發戴著鮮花做成的花圍。“從嫁過來起,就看著蟳埔女每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我也開始簪花,一直到現在已經四十幾年了。”今年68歲的楊珍珍告訴記者。

22

  游客在蟳埔拍照留影。

  蟳埔簪花圍習俗形成于宋元,流行于明清,并延續至今。簪花圍與宋元泉州港香花種植業興盛的經濟形態息息相關。

  宋元時期,香料、香花風靡泉州港,元代蒲壽庚、蒲壽晟兄弟在云麓村建造花園,種植香花。云麓卜姓、郭姓居民,大都以種花為業,其種植的花卉品種主要有茉莉花、素馨花、含笑花、玉蘭花、粗糠花等,至今仍是蟳埔簪花圍中最受歡迎的香花種類。

  蟳埔簪花圍所選用的素馨花、茉莉花、玉蘭花、水仙花、夾竹桃等香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泉州,彌漫著浪漫的異域芳香。例如素馨花,據傳乃是從西域移植而來。據南宋惠安人黃巖孫纂修的《仙溪志》記載:“耶悉茗花,始自番船載至,香聞百步,廣中種之,名曰素馨,轉而入閩。”

  蟳埔民俗文化,并不局限于簪花圍、蚵殼厝,還包含了傳統民俗賴以存在的生產空間和生活方式。千年以來,蟳埔人世世代代行船討海,男性大多從事“走船—海上運輸”和“討海—出海捕魚”兩種生計。如今,蟳埔碼頭上的漁業發展走上新階段,除了灘涂養殖、水產品加工等,還有連排林立的海鮮酒樓,人氣滿滿。

  “蟳埔漁村處于古刺桐港的核心部位,擁有蟳埔女服飾、蚵殼厝、媽祖巡香等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是泉州海絲文化的一個典型縮影。”泉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郭培明如是評價。

  文旅賦能 漁村新生

  近年來,蟳埔為中國文化“出海”添上了一簇繁花。

  豐澤區蟳埔民俗文化村保護提升指揮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來自蟳埔的簪花已亮相世界旅游小姐總決賽、巴黎奧運會、倫敦工藝周等40多場國內外重大活動,傳播至英國、法國、意大利、新加坡等30多個國家,并收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點贊:簪花很美,泉州很贊。“蟳埔簪花綻放海外風采”還被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列為2024年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地方文化國際傳播七個熱點”之一。

  蟳埔的簪花圍火遍海內外,當地也以此為抓手,把文旅產業培育為支柱產業,讓更多村民享受到文旅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越來越多村民從漁場轉戰商場,從售賣漁獲轉入民俗、文創、餐飲等領域,成為新“討海人”。

  2016年開始做簪花圍體驗生意的莊群,是蟳埔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近年來,游客大幅增加,尤其是暑期和‘五一’期間。5分鐘至10分鐘就能盤好一個發髻,高峰期一天接待200多人。”莊群說。

33

  蟳埔文創擺件

  通過“簪花+”模式,簪花之美還融入各行各業。簪花+文創,聯名簽約匹克鞋業、嗨玩購服飾等20多家頭部企業,研發擺件、冰箱貼等文創產品200多種;簪花+美食,推出泉州“簪花宴”,亮相第三十三屆中國廚師節;簪花+科技,上線AI簪花寫真體驗館,為市民和游客提供全新互動體驗方式;簪花+藝術,搭建“影視服務中心+影視基地”平臺,小品《蟳埔花開》獲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金獎……據介紹,“簪花”帶動了旅拍、民宿、酒店、商演等業態發展,拉動消費超50億元。

  暑期來臨,蟳埔村的文旅經濟愈發“熱辣滾燙”,無數游客慕名前來。行走村內,放眼望去,到處是頭戴簪花圍的游客,人頭攢動如同“流動的花海”。

  位于蟳埔村核心位置的橘若·蟳花咖啡廳,是村里新晉的網紅打卡點。走進咖啡廳,一座白色的水塔矗立在小院花園內,塔身上“思源水塔”幾個紅色大字十分醒目,塔身下,游客小謝與同伴身著紅色旗袍,頭戴簪花圍,打卡拍照。

  “思源水塔是以前蟳埔村的重要供水設施,位于村子的核心位置,四通八達的小巷多數匯聚到這里。”橘若·蟳花咖啡廳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經過改造的水塔華麗轉身為集旅居、文創、餐飲于一體的打卡地。

  “將蟳埔民俗文化村整體列入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劃定202畝蟳埔漁村作為民俗文化保護核心區,規劃設計‘一街兩帶三區’,打造中國最美簪花小鎮。”蟳埔民俗文化村保護提升指揮部負責人告訴記者,蟳埔村于今年推出“十大提升工程”,升級完善蟳埔村的硬件設施,持續推動業態豐富和游客體驗感提升。(記者 莊釗瀅 黃瓊芬 通訊員 陳庚嘉 文/圖)

  浪淘今古 花簪四海

  簪花里的大海,千年不老。

  海灣邊的簪花,千年不凋。

  素馨花綴成的星河,垂落在發髻的港灣,玉蘭花的潮聲漫過耳畔,每一朵都是浪尖的光斑——蟳埔女的簪花圍,把咸澀的歲月,變成了芬芳的永恒。

  當簪花圍的芬芳與千年漁港的咸腥在蟳埔村交織,這個扼守泉州灣“海門”的小漁村,正以獨特的方式詮釋著海洋文化的生命力。從宋元時期千帆競渡的貿易盛景,到明清海防的烽火狼煙,再到如今文旅熱潮中的花影綽約,蟳埔的每一塊蚵殼、每一朵簪花,都鐫刻著人與海的千年對話。

  海洋賦予蟳埔的,從來不是單一的饋贈。蚵殼厝墻上那些來自異域的蠔殼,是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的直接物證——商船載著絲綢瓷器駛向遠洋,歸來時用它們壓艙,最終壘砌成漁民的家園。這種“因海而興”的智慧,在簪花圍中同樣可見:素馨花從西域經商船傳入,與本地生活交融,化作蟳埔女發髻上的浪漫符號,成為跨越時空的文化信使。海洋在這里不僅是生存依托,更是文明交流的紐帶,讓異域風物沉淀為本土基因。

  鄭和下西洋、鄭成功復臺時從這里招募的水手,早已把航海的勇氣刻進了族群記憶。面對海洋的多變,蟳埔人始終保持著從容。從南宋抵御海寇的烽火,到明清銃臺的炮口,再到當代伏季休漁期的停泊漁船,他們既善用海洋的饋贈,也懂得敬畏自然的規律。這種“靠海吃海”的生存哲學,在文旅時代演變為新的智慧:當簪花圍成為頂流IP,村民們沒有丟掉開蠔、捕魚的傳統,而是讓漁網與商機、魚腥味與花香和諧共存,走出了一條“傳統不褪色,時尚接地氣”的發展路徑。

  蟳埔的爆紅,從來不是偶然。它以簪花圍為支點,構建起“文化IP—場景體驗—產業生態”的完整鏈條,讓非遺從博物館走進生活,從靜態展示變為動態參與。200多家文創商戶、日均2萬游客的流量,背后是對海洋文化的精準解碼——不是簡單販賣“復古情懷”,而是讓蚵殼厝變咖啡廳、水塔變打卡點,在歷史肌理中注入現代元素。這種“新舊共生”的活化模式,讓千年海絲遺珍既能講述過去的故事,也能書寫當下的篇章。

  如今,他們持續“守正創新”,用好用活“簪花+”模式的同時,把202畝漁村劃為民俗文化保護核心區,讓大裾衫、闊腳褲的形制不變,讓順濟宮的香火繼續繚繞,讓老人協會的長者們口述的海寇故事不被遺忘。

  風隨海潮涌,花伴時代開。從施瑯將軍的“靖海清光”匾額,到今天300億次點贊的網絡話題,蟳埔的海洋文化從未褪色,只是換了種表達方式。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海洋文明,既要能揚帆遠航,也要懂得回望港灣;既要擁抱浪潮的奔涌,也要守護文化的根脈。

  當簪花圍的芬芳飄向更遠的地方,那個千年漁港的回響,正變得愈發清晰而綿長。(范陳春)

原標題:泉州蟳埔:風染簪花香 海韻越千年
責任編輯:凌芹莉
相關閱讀:
新聞 娛樂 福建 泉州 漳州 廈門
猜你喜歡:
已有0條評論
頻道推薦
  • 永春縣打造首個村級普法驛站 守護鄉村“夕
  • 泉州:男子暴雨天溪邊收漁網 被困橋下閘口
  • 投資2300萬元 荒塘成綠洲 官橋美麗移民村項
  • 新聞推薦
    @所有人 多項民生禮包加速落地快來查收 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又有人在惡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為什么沒出現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線 疫情改變了哪些習慣? 呼倫貝爾現幻日奇觀 彩虹光帶環繞太陽
    視覺焦點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精彩視頻
    醫解百科︱為什么要經常出去玩?(視頻)
    醫解百科︱為什么要經常出去玩?(視頻)
    斜視手術什么年齡做較合適?
    斜視手術什么年齡做較合適?
    專題推薦
    世遺泉州
    世遺泉州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

    新質生產力在泉州
    何以中國·向海泉州
     
    48小時點擊排行榜
    鈾銣金:我國戰略性金屬找礦實現重大突破 分紅險的“分紅”從哪里來 與定期存款有 2025年6月貴州省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 漳州港上半年木片進口量同比增長177% 雨水連綿 漳州市加固人行道 探秘長泰綠色制造:屋頂“種太陽”年省萬 我國科學家成功將從頭合成的大尺度DNA遞 閩南師范大學實踐隊赴畬鄉:推普傳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