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病作為眼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卻常常被大眾所忽視。長時間佩戴隱形眼鏡、眼外傷等都可能引起角膜疾病的發生,重視角膜疾病的預防,守護角膜健康已經成為不可避開的眼健康問題。
十九歲的少年小吳(化名)曾長期活在模糊的世界里,雙眼視力僅0.06和0.08,一米外連最大的視力標準表都難以辨認。傳統框架眼鏡無論如何調試,都無法驅散他眼前的混沌,眼前的一切像隔著一層厚重、 扭曲的毛玻璃。因為他得了雙眼進展性乳頭狀圓錐角膜,其角膜呈不規則錐形凸起,光線折射紊亂,普通鏡片根本無力矯正。
為何普通眼鏡對圓錐角膜患者來說束手無策?圓錐角膜患者的角膜并非光滑規則的形態,其中心區域變薄、向前凸起形成不規則錐形,就像一塊表面凹凸不平的玻璃,導致光線進入眼內后無法聚焦,形成重疊扭曲的模糊影像。普通框架眼鏡和軟性隱形眼鏡依賴規則角膜形態設計,無法抵消這種復雜的動態畸變,自然難以改善視力。
復雜病情的圓錐角膜人群不少,他們還能重見清晰視界嗎?對此,泉州愛爾眼科醫院視光科副主任溫岱宗醫師表示,可以為圓錐角膜人群量身定制解決方案,通過給予驗配硬性透氣性角膜接觸鏡(RGP)等醫學手段、為患者定制長期視力管理計劃并科學干預角膜病變,讓其重獲清晰視界。
溫岱宗醫師提到的RGP有什么價值嗎?其實RGP并非新技術,但其矯正的核心在于“個性化適配”。這種硬性鏡片能在不規則角膜表面形成新的光學界面,通過淚液層中和角膜的凹凸,讓光線重新聚焦。但每一位圓錐角膜患者的角膜形態都獨一無二,如同沒有完全相同的指紋,適配過程需要精準的數據支撐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泉州愛爾眼科醫院通過檢查精細捕捉角膜厚度、曲率、最薄點等關鍵數據,為個性化方案提供科學依據;視光團隊根據數據反復調試鏡片基弧、光學區設計,結合患者試戴反饋不斷優化,最終實現鏡片與角膜的貼合。這種 “量眼定制” 的過程,正是技術落地的關鍵。對于進展性圓錐角膜,泉州愛爾眼科的專業之處更體現在全周期管理。從初診到長期隨訪,每一步都根據患者的病情動態調整,真正實現 “一人一策”。
“圓錐角膜患者通常會經歷多次求醫失敗,所以他們需要的不僅是個性化的精準診療,更需要被理解的溫暖,每個人都值得擁有看清世界的權利”。溫岱宗醫師表示,泉州愛爾眼科醫院正在用專業與耐心,點亮更多人的希望之光。(通訊員 盧文晏 吳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