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大力提振消費的決策部署,泉港區以繁榮夜間經濟為抓手,以鎮域夜市打造為切入,充分挖掘區內夜間消費潛力,進一步提升泉港城市的活力和競爭力,促進消費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文以泉港區前黃鎮為例,通過探索實施“三個三”工作法打造“浮粿夜市”街區,推動鎮域夜市由“無序經營”舊貌向就業創業高地、消費增長引擎、基層治理示范轉型,在有效破解夜市治理難題、增加就業創業渠道的同時,探索出經濟健康發展、治理效能提升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成為泉港鎮域夜間經濟發展的新標桿和夜間旅游目的地,為其他鄉鎮發展夜間經濟提供示范和樣板。

夯實“三個規范”
筑牢夜市經濟健康發展基礎
圍繞占道無序經營、攤鋪惡性競爭、垃圾油污擾民等問題,通過系統構建市場規范、運營規范與服務規范三大體系,全面升級“浮粿夜市”軟硬件設施,持續提升消費者的認可度和美譽度,為夜市經濟提質增效奠定堅實基礎。
一是抓市場規范,推動軟硬設施全面升級。制定并實施《前黃“浮粿夜市”管理公約》,科學劃定經營區域,明確“本土特色、衛生達標、無違規記錄”三大準入原則,全面推行“引攤入市”模式,按照“統一標識、統一管理、統一服務”要求,對72個攤位進行標準化升級。開放機關大院停車場,新建群山路停車場,增加停車位供給。加強夜間治安巡邏,保障消費者人身和財產安全。設置“浮粿夜市”投訴站和投訴電話,及時調解、妥善處置各類消費訴求。改造后,夜市整體辨識度顯著提升,消費者信任度達95%,攤位日均客流量同比增長40%。
二是抓運營規范,構建協同高效管理機制。依據品類與功能實施分區招租,運營方結合現有商業布局合理規劃業態,實現與周邊商鋪互補發展、客流共享與銷售共贏。落實攤位環境衛生“三包”責任,確保經營有序、環境整潔。督促市場監督管理所加強對餐飲衛生和質量的監督,切實保障消費者飲食安全。
三是抓服務規范,形成提品增效發展格局。實施“明星攤位”傳幫帶計劃,由經營業績突出的攤主結對幫扶新入駐及弱勢攤位,通過傳授包裝方法、營銷技巧、共享客戶資源等方式,助力其快速提升經營能力,“明星攤主”在幫扶過程中同步延伸自身產品的配套鏈條,實現互利共贏。同時預留10%的攤位作為青年創業孵化點,以低租金政策鼓勵大學生開發浮粿新品等創新業態,培育一批具有創新意識的年輕經營者,為“浮粿夜市”注入了新鮮血液,形成了服務品質持續提升的良性循環。

強化“三個聯動”
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充分發揮各方優勢,通過政企商聯動、商文旅聯動、數字直播聯動三大舉措,形成多方參與、互利共贏的發展新局面。
一是深化政企商聯動,打造共建共治生態圈。創新建立“鎮政府+經濟公司+攤位”三方協同機制,鎮政府負責政策引導與統籌協調,經濟公司承擔運營管理與資源對接,攤位主體實施改造升級與特色營造。打造“錦繡天幕”“海洋世界”“映月花燈”等主題廊架,以“新瓶裝老酒”形式實現傳統業態煥新。2025年國慶期間,夜市日均經營額突破10萬元,引流約20萬人次,互聯網點擊量超150萬,72家入駐商販全線“爆單”,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實現“吸睛”與“吸金”雙豐收。
二是推進商文旅聯動,延伸產業發展鏈條。整合本地文旅資源,構建“黃素石樓、運通亭登山步道、黃文惠故居等景區游覽+南音、木偶戲、羅家棍等文化體驗+夜市消費”聯動模式。推動前黃特色農產品品牌化包裝并引入夜市銷售,實現“美食+伴手禮”消費延伸。結合節慶假日開展主題表演、非遺展演等活動,促進客流向夜市消費轉化。據統計,商文旅聯動帶動客單價提升30%以上,周邊商鋪營收增長達45%,成功將文旅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
三是強化探宣推聯動,提升品牌引流力度。積極運用數字技術,免費為攤主制作短視頻,積極宣傳推介拳頭產品和特色活動,有效降低營銷成本,實現品牌影響力快速提升。依托電視、報紙和公眾號等媒體平臺,廣泛宣傳“浮粿夜市”街區發展成果和特色活動。定期邀請探店小強等自媒體達人,通過沉浸式探店體驗進行全域宣傳推廣,持續提升“浮粿夜市”街區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制作“浮粿夜市”宣傳畫冊、宣傳片等宣傳資料,在高鐵站、驛坂高速國道兩用服務區等場所進行發放和展示,吸引外地游客和消費者參與體驗。




對標“三個融合”
確保轉型升級實踐成效
積極打造多元夜間消費場景,持續豐富夜間消費業態,通過推動場景融合、業態融合、產城融合,加速形成“夜游、夜購、夜食、夜娛、夜宿、夜學”等多元夜間經濟發展格局。
一是實施場景融合,豐富夜間消費新體驗。融合“本土地標”與“特色文化”理念,精心打造“詩意燈廊”等網紅打卡點,將植物景觀與燈光藝術有機結合,營造溫馨、時尚的夜間消費購物氛圍。鼓勵轄區實體商業發展“夜間新零售”模式,提供24小時自助購物、無人便利店等新型購物體驗。通過集章兌換、互動活動引導客流,增強參與度與傳播力,使夜市由餐飲功能區升級為集休閑、社交、觀光于一體的沉浸式體驗空間。
二是推動業態融合,培育夜市發展新動能。鼓勵引導黃素石樓、昆山開展夜游、夜爬等項目,串聯形成“黃素石樓—‘浮粿夜市’—昆山”多元夜間消費場景。加大集鎮中心閑置資產盤活力度,大力招引知名電影院、KTV、酒吧、健身房等夜間休閑娛樂業態,進一步滿足不同年齡段消費者需求。著力打造“福小粿”專屬IP形象,開發帆布袋、鑰匙扣、文創禮盒等衍生產品,完成外觀專利與商標注冊,構建品牌保護體系。通過IP授權、跨界聯名等模式延伸“浮粿+”產業鏈,提升品牌附加值與區域影響力。
三是深化產城融合,激發鎮域經濟新活力。建立“節慶+常態”相結合的活動運營體系,在重要節慶舉辦大型主題活動,日常開展露天電影展播、文藝匯演、普法宣傳、夜景打卡等常態化活動,保持夜市人氣熱度。前黃“浮粿夜市”直接帶動就業500余人,有效滿足近5萬產業人口的夜間消費需求,為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力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