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港,人們有每逢喜慶吃壽面的習慣,尤其以有著“面不改色”之稱的田頭壽面最受歡迎,那壽面的制作過程是什么樣的呢?
在南埔鎮鳳翔田頭自然村,有很多制作壽面的農戶,劉玉聰夫婦就是其中一戶。從鳳翔村大門出發,沿著蜿蜒的小道一路向北,就能走到田頭自然村。此時,劉玉聰正和妻子合力將壽面架到室外進行晾曬。
壽面制作手藝人 劉玉聰:“現在在開面,要拉2遍才會讓面條變長、變細。”
將壽面拿出來晾曬的過程中,劉玉聰夫婦不停地將面條進行上下擺動、拉長,這個過程通常要反復進行幾遍。
劉玉聰:“我用的面粉是好的面粉,有韌性的面粉,嚴格按比例加鹽加水,因此不容易斷。”
整個制作壽面的時間比較艱苦,一般要從凌晨三點開始持續到第二天的五點左右。
劉玉聰:“我們早上三點左右起來做壽面線,首先用面粉攪拌,再手揉面團,揉一個半小時后,放鍋里面刮,刮完之后再用手去搓,最后用棍子面線撐起來。”
拉扯壽面的步驟看似簡單,其實需要很多技巧和力道。而這也僅僅是制作田頭壽面的其中一個環節而已,看似簡單,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體驗者 樂思琪:“在看他們做的時候我以為只是甩面需要比較大的力,沒想到我只是按著這根棍子,手指就能感覺到很大的擠壓力,所以他甩面的力道是非常大的。”
外人無法感受到壽面制作過程中的艱辛,但知道田頭壽面的品質。在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田頭壽面不變色。這樣的諺語不光是對田頭壽面質量的認可,也是對壽面制作者的肯定。
【新聞鏡頭】
手工壽面 怎能“斷線”?
長壽面象征著長長久久,但是現在手工制作壽面的這項工藝卻面臨著傳承能否延續下去的問題,這一在我區傳承久遠的手工線面正面臨著“斷線”的尷尬。
劉明蓮是鳳翔村人,嫁給劉玉聰后就開始走上制作手工壽面的歷程。她告訴我們,最初和丈夫一起學做壽面,為的是養家糊口。
劉明蓮:“以前做面線是為了培養孩子不做不行,現在孩子們工作生活都穩定了,也叫我們別做了,但不做也覺得無聊,就繼續做了。”
做了四十多年的壽面,劉明蓮夫婦每天都起早貪黑的。做壽面已經融入了他們的生活。在閑暇之余,夫婦兩也常常會考慮自己這門手藝的傳承問題。
劉明蓮:“壽面純手工做的,制作過程太辛苦,現在的小孩子都不愿意學了。”
現在,在鳳翔村有四十多戶人家仍堅守著手工制作壽面的活,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手藝人,年輕一代的從事這個行當已是鳳毛麟角。這個曾經火熱的行當,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惑。
據介紹,制作手工壽面除了辛苦外,因繁雜精細的純手工工序,這需要長時間不斷反復的沉淀才能累積起的經驗,很多年輕人熬不住就放棄了。為了讓這個傳統的手藝繼續延續下去,鳳翔村兩委和村老協會也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建設培訓基地等,擴大生產規模,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