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調解矛盾糾紛、開展法治宣傳、伸出法律援助之手……今后,這些司法行政事務在村居(社區)的司法行政工作室就能實現。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室推進會上得知,今年3月起,市司法局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創建農村(社區)司法行政工作室試點工作,截至7月15日已建成214個。年底前,將全面完成336個司法行政工作室試點建設任務。 □本報記者 陳淑華 通訊員 曾偉程
職能作用 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基層群眾對法律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而且日益迫切。司法行政工作室集人民調解、法制宣傳、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工作于一體,將村居(社區)現有的人民調解室、普法宣傳室、法律服務工作室、法律援助聯系點等多室合一,將人民調解員、法治宣傳員、社區矯正協管員、法律援助聯絡員等多員合一,為廣大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
“設立司法行政工作室后,當事人不用事事到司法所請求解決,只需到村級司法行政工作室即可得到相應答復。這樣做可以密切干群關系,使服務更方便、更及時、更直接,真正能做到哪里有需要,司法服務就出現在哪里,保障和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健康運行和平安建設的順利開展。”泉港區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說。
豐澤區司法局負責人認為,設立司法行政工作室,有助于集中社區分散的資源,規范群眾的自發活動,有利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從而推進基層依法治理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
人員組成 利用村居現有人力資源
司法行政工作室負責人由村居(社區)主任兼任,從個人素質硬、業務能力強、有責任心、熱愛基層司法工作的年輕村干部和散居于農村基層的責任心強、政策水平高、有一定法律知識水平的人員當中選用工作人員,充分利用村居現有的人力資源。
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是司法行政工作室的智力支持之一。以永春縣為例,該縣司法行政部門進一步完善律師進村(社區)擔任法律顧問制度,要求村(社區)法律顧問每個月至少到村(社區)服務1天(不少于8個小時),每個季度至少舉辦1次法治講座,并在村務公開欄公示律師服務時間,方便村民咨詢法律知識及提供法律援助服務,提高村民法治素養。
怎樣運作 主動服務不“坐等上門”
在職能發揮上,司法行政工作室具有靈活性和時效性強的特點。
靈活服務,不“坐等上門”。由工作人員主動保持與居民的溝通,及時向司法所上報有關社情民意;定期走訪刑釋解教人員和社區服刑人員,掌握其活動情況和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扶教育;利用節點開展一些集中解答法律問題的活動。
及時掌握動態、調處矛盾。司法行政工作室要隨時掌握社區內矛盾糾紛信息,及時予以調處化解,當有突發事件時,第一時間發現、報告、穩控、介入解決;定期征求本社區居民的意見和建議,梳理歸納群眾的普遍性需求,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提供特色服務,務求實實在在的工作實效,同時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報告問題。
成效如何 化解矛盾糾紛2125件
司法行政工作室建成后,基層普法依法治理將由“虛”變“實”、人民調解由“繁”變“簡”、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工作由“獨”變“合”,群眾法律維權有望由“難”變“易”。
今年3月起至7月15日,全市已建成的214家司法行政工作室,已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125件,開展法制宣傳515場(次),安置刑釋人員2143名,接茬社區矯正對象1056名,提供各類法律服務2882人次,辦理法律援助申請712件,初步實現了矛盾糾紛零上訪、法制宣傳零死角、服務群眾零距離的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