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原始瓷主要為殘片
【進展】繼續發掘未發現早期作坊遺址
12月5日,記者來到苦寨坑原始瓷窯址。古窯址依山而建,現場已被暫時用塑料布保護起來。長期風吹日曬,布已有部分老化破裂。
拾級而上,窯爐上方有一大一小兩個探方,這是今年11月初至11月底考古隊挖掘的。張紅興說,此前只發現窯爐遺跡,這次希望能發現早期人類的作坊遺址和生活區,因此在山頂布了兩個5×5米的探方,后來又對其中一個進行擴方。然而,最終只從探方中發掘出與窯爐同時期的多件原始瓷標本。
記者看到,探方內部劃有兩三道劃痕,劃痕上下的土壤顏色略有不同,有的發紅、有的略灰。考古隊員介紹,劃痕實乃地層線,“第一層是擾亂層,也是近現代人類耕土層;第二層是文化層,是早期人類地面生產、生活的堆積層;下面為生土層,即原生層”。
器物制作工藝較復雜或非尋常人家所用
半個多月的考古發掘,探方出土較多原始瓷標本。“這是個原始瓷罐,釉已經脫落,釉痕仍在,呈灰色”,張紅興指著一塊塊瓷片解釋,“這是條紋,這是弦紋……”
經分析,古窯址和探方出土的器物多采用貼片法分段制作,呈灰色或黃白色;釉多呈青灰,部分略偏褐或泛黃;紋飾有條紋、網格紋、戳點紋、鼓釘紋、幾何紋、水波紋等。
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出土的工具類器物奇特,張紅興認為,這些刀狀工具是從廢棄的器物上剝離出來,并成為生產、生活用具。
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栗建安此前表示,不少標本顯示有明顯分段制作痕跡,證明當時工藝已較復雜,能制作較大器型,而大器型有多種紋飾的原始瓷器,在當時可能不是普通人家都能用得起的。
泉州市考古隊透露,下階段將繼續清洗瓷片、整理資料、繪圖、選出標本,同時還將在周邊山坡進行調查與勘探。
【價值】 窯址年代大大前移成全國最早龍窯遺址
此前的2016年1月13日,永春苦寨坑原始窯址迎來故宮、上海、湖南,河南、浙江、江西,福建省、市、縣考古專家,他們實地考察古窯址發掘現場,觀摩出土文物標本,聽取了考古發掘情況匯報。
“苦寨坑窯址發掘出土的原始青瓷器的制作工藝水平高,器形、紋飾豐富,區域特征明顯,流通范圍清楚。”專家們認為,窯爐遺跡的發現填補了福建地區早期龍窯發展階段的缺環,是研究我國南方早期龍窯起源及其演變序列的珍貴實物資料。
在經過碳14專業測定后,可以確定的是窯址年代為公元前1400多年至公元前1700多年,即距今3400多年-3700多年的夏朝中后期到商代中期。“這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瓷遺址。”張紅興說。
【保護】啟動保護規劃編制 建展示館申請“國保”
鑒于古窯址的重要性,專家組建議及時對古窯址進行保護,盡快啟動古窯址的保護規劃編制工作,以全面、長久保護好這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
據介紹,永春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就窯址的保護開發利用已形成初步可行性方案。具體包括成立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專門的力量,對古窯址的保護、開發工作進行統籌規劃、組織實施。
“目前已啟動‘省保’、“國保”的申請工作。”介福鄉政府宣委林穎華介紹,介福鄉是永春縣陶瓷之鄉,目前人口1.1萬,擁有大小瓷企近百家。屆時,擬引入陶瓷企業參與保護,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出資的“政企合作”模式,將窯址開發成一個旅游景點,并建設一座陶瓷文化展示館,再現陶瓷的歷史文明工藝。(記者 張素萍 王柏峰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將海絲底色融入全球文化版圖2025-06-03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