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厝石階到高樓林立,從質樸鄉土到產業沃土,同安以發展為筆,書寫一座城市的時代答卷。
30多年前,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領導編制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成為堅持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的經典范本,開創了中國地方政府最早編制縱跨15年發展戰略的先河。站在廈門跨島發展的橋頭堡上,同安區勇立潮頭、勇毅前行,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產業轉型、生態建設、城鄉發展、民生福祉等諸多領域實現了質的飛躍。
戰略擘畫與奮進實踐交相輝映,富美新同安高質量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當前,同安區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深入開展“經濟發展再提質”“城市管理再提升”“基層治理再提效”“工作落實再提標”活動,通過一系列改革與建設舉措,讓這座山海之城、人文之城、奮進之城更宜居、更宜業、更宜游。
今天,本報聯合中共同安區委宣傳部推出“奮力拼搏展作為 富美同安爭先鋒”系列報道第四期,聚焦同安城市品質蝶變新圖景。
繡花功夫提品質 文明城市熠熠生輝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美的底色;治理,是勾勒城市畫卷的筆鋒。
今年,廈門市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七連冠”,同安成為全市唯一榮獲全國文明鎮、文明村、文明家庭“大滿貫”的區——蓮花鎮、汀溪鎮頂村村分別入選第七屆全國文明鎮、全國文明村,林振桓家庭入選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漫步在同安,干凈整潔的街道、移步換景的公園、鄰里和睦的社區,處處皆是宜居宜業的生動注腳。
同安作為廈門地域面積最大的區,鄉村、古城、新城并存,文明城市建設挑戰與機遇并存。近年來,同安區以“大城管”機制為針,以精細化管理為線,全力打造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全民城管”“全民治理”新格局,繪就一幅“城在景中、景在城中、人文與生態共融”的發展新圖景。
從街頭巷尾的一塊廣告牌,便可透視同安區于無聲處落筆、在細微中雕琢的努力。6月,《同安古城鐘樓片區戶外廣告設施設置詳細規劃》正式落地,打破該區戶外廣告領域審批“政策空白”,同安新城戶外廣告規劃同步啟動,以戶外廣告助力繪制同安古城古韻風貌、同安新城時尚宜居等特色名片。針對戶外廣告設施設置審批事項,同安區優化流程,實現“極簡辦”,跑出便民利企“加速度”,助力全國帆船冠軍賽、全國海岸賽艇沙灘沖刺公開賽等全國級賽事順利舉辦。
“以繡花功夫做好城市管理,終究是為了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大局。”同安區城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深入落實“721城市管理工作法”(即七分服務、兩分管理、一分執法),推行柔性執法,優化營商環境,以包容姿態釋放惠民便民溫度。長期以來,同安區依托“大城管”機制,在整合多方資源、創新管理模式、提升執法效能、優化民生服務等方面下功夫,推動文明城市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隨著城市治理的“末梢神經”不斷打通,遍及同安大地的城中村最能彰顯時代發展脈動。新美街道梧侶社區先行先試城中村“大物業”管理模式,物業服務深度覆蓋社區治理全鏈條,城中村居民享受到了“類小區”服務;美林街道后田社區依托古厝群邀請藝術家入駐,小漁村變身藝術村落,從“靠海吃飯”轉向“吃文旅飯”;大同街道田洋村立足3.7公里西溪生態水系資源稟賦,打造田洋西溪生態產業鏈,生態治理與生態產業融合發展成效初顯……同安區秉持“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安全共防、社會共治、成果共享”的“五共”理念,深度聚焦城中村現代化治理,提速推進第二批9個試點村、第三批11個試點村改造,城中村正成為“城中景”。
戰略藍圖指方向 片區建設多點開花
從一張藍圖,到一城繁華。同安,循著時代脈搏踏出一條奮進之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直接關懷和支持下,銀城啤酒廠投產開業。作為同安工業化里程碑,銀城啤酒廠的達產推動了當時的全縣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來廈門調研,創造性提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重大戰略,在重要發展節點為廈門擘畫藍圖、引航定向。多年來,同安區作為廈門跨島發展的主區域、主戰場、主引擎,實現從農業大縣到工業強區的轉變,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如今的同安,“兩城兩區三線多節點”空間格局日趨完善,持續加快廈門北部城市組團聯動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v覽全域,一個個項目加速落地,一處處片區競相蝶變。
“兩城”以不低于島內的標準,一體推進產、城、人深度融合,成為區域高新產業雙引擎。在同安濱海新城,加速釋放銀城智谷、環東云谷、美峰創谷和廈門科學城核心區的磁場效應,總部企業、科創企業相繼落地,新質生產力持續涌動,目前高效統籌66個在建項目和前期項目,總投資約200.28億元;在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區),一個個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紛至沓來,隨著廈門時代二期、中能瑞新等項目開工,東南新能源集聚區加快形成,實現產業“全鏈條、矩陣式、集群化”聯動發展。
“兩區”構成老同安和新同安文化載體,打造具備吸引力的磁力中樞。在同安古城區,堅持“修舊如舊、最小干預”原則,從保護古城建筑和歷史原真性出發,策劃推動首批9個擬開工項目,持續推動同安古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資源活化利用、業態提質升級、文旅融合發展;在西湖片區,圍繞“田園城市”核心理念,首期地塊建設開發有序推進,探索片區綜合開發新模式,擦亮“四海同安”“煙火西湖”“田園中洲”城市名片,打造城市更新廈門新范本。
“三線”構建陸海統籌、河湖共治的新圖景,打造一座通山連海、清新別致的生態之城。環東浪漫線推進高端文旅項目落地,塑造新城文旅消費新地標;西溪溯游線串聯山水村落人文景觀,推動景觀優化與運營提效并進;北部生態線以生態資源撬動文旅康養產業,激活綠色發展新動能。
此外,以產業園區、重要商圈及熱門景區為核心的鄉鎮“多節點”,通過以點帶面,帶動全域共同發展。作為節點之一,同安工業園區以“提質升級”為引擎,推動傳統工業從“制造”到“智造”的飛躍,成為同安區牢牢守住工業基本盤的關鍵支撐點。
(廈門日報記者 林健華 通訊員 鄭素描 楊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