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緣灣濕地公園慢行道常有電動車穿行。
“明明是散步跑步的好地方,電動車卻竄來竄去,心都懸著!”最近,廈門本地網絡平臺上,一則關于五緣灣濕地公園慢行道電動車穿行、影響行人安全的帖子引發不少市民熱議。
慢行道的安全隱憂如何破解?連日來,記者深入五緣灣濕地公園,實地蹲點觀察,對話居民,采訪相關部門,尋求最優解。
現場:鍛煉高峰期“人車混行”
在網帖下面,不少網友認為,行人應該走人行道而不是非機動車道。過去一周,記者在五緣灣濕地公園感恩廣場、花溪等點位附近路段看到,相比于人行道,非機動車道顯得有些擁擠,既有送餐騎手和居民騎電動車穿行,也有行人散步慢跑。
“非機動車道路面鋪設瀝青,更平整好跑!”剛結束鍛煉的許先生坦言,盡管公園劃分了人行道與用于自行車騎行的非機動車道,但不少跑者和他一樣,為了腳下更舒適,選擇了非機動車道。也有市民反映,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標示不夠明顯,到了晚上看不清,“走著走著才發現是非機動車道”。
記者蹲點多日觀察發現,園區內時不時有電動車穿行,到了晚間鍛煉人群增加,不少運動的人喜歡跑在非機動車道上,造成人車混行,尤其在狹窄路段,安全風險增加。
原因:出入口多 管理難度大
電動車能在公園里騎行嗎?帶著市民群眾的疑問,記者采訪公園管理相關部門。“原則上電動車不允許在公園騎行。”湖里區園林綠化中心工作人員李旺南說。“原則”為何沒落地?他道出了管理難的主要原因:環灣岸線漫長,大大小小出入口多達85個,難以嚴密防守。“實際管理難度非常大。”他說,有限的巡查力量面對四通八達的入口,顯得力不從心。
而管理難題的另一面,是居民實實在在的出行需求。
在毗鄰復旦中山廈門醫院的公園出入口,剛結束運動的李女士準備將電動車騎出園區。“我家離這兩三公里,騎電動車來回最方便。”她的話點出了五緣灣片區居住密度相對較低、公共交通站點不密集、短距離出行“最后一公里”銜接不便的問題。而園區出入口缺少電動車停放區,也是電動車進公園的原因之一。
對策:疏堵結合尋求出路
面對居民反饋的安全隱憂,管理部門并非無動于衷。李旺南表示,園區管理方已著手采取“疏堵結合”的策略進行應對。
“我們計劃在多個主要出入口設置U形路障,設立醒目的電動車禁行標志。”李旺南說,考慮到居民的出行需求,將在這些管控路口附近配套設置電動車停放區域,方便居民停車后步行入園。同時,對穿過園區的部分市政道路如湯嶼路進行分區管理,為電動車保留通道,做到兼顧騎手需求。
園區還將完善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的標識系統,優化路線引導,推動“人車各行其道”,減少混行沖突。
公園管理方表示,慢行道的安全,也需要每一位使用者的理解與配合。“我們非常歡迎市民游客聯系我們,貢獻‘金點子’。”李旺南說,湖里區園林綠化中心期待集思廣益,尋求更優解。
若您有好的意見或建議,也可通過本報熱線968820或本報官方微信、微博反映。
(文/圖 廈門日報記者 莊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