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批清新亮眼的生活垃圾屋(亭)在廈門建成投用,引起不少市民關注。截至6月底,我市今年計劃新改建的50座生活垃圾分類屋(亭)已完工35座,按計劃將于10月底前全部竣工。這一為民辦實事項目的穩步推進,不僅讓居民生活環境得到切實改善,也折射出廈門垃圾分類工作在持續深耕中悄然生長的創新活力。
以“綠色環保、經濟適用”為原則,全市逐步推進垃圾投放點改造提升。今年的新建項目中,各區因地制宜推進建設,思明區夾舨寮24號、建達花園等多個小區的垃圾屋均已建設完畢,集美區大社路1號、樂活小鎮等地的項目順利落地,海滄區萬科城1、2期的3座垃圾屋如期為居民提供便利,同安區保障性住房龍秋公寓等項目成功建成,改善了居民投放環境。其中翔安區原計劃建設16座生活垃圾屋,如今超額完成,今年新建的28座高顏值智能垃圾屋已經順利投用。這些垃圾屋配色清新,環境整潔,與周邊綠化、樓房“融為一體”,其中大部分還融入智能化元素,通過揮手感應自動開啟投放口,同時內置負壓臭氧除臭系統和消毒裝置,除味又滅蚊,并利用公共視頻24小時“盯梢”,實時監管分類投放情況,有效提升分類準確率。
這些智能化垃圾屋的升級,正是廈門市推進分類投放便利化的生動實踐。根據《廈門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提升方案》,我市圍繞“精細分類、環境美觀、便民惠民”原則,系統推進垃圾屋(亭)新(改)建工作,不僅科學配比投放容器、優化投放環境,還普遍配備自動化投放設施與智能管理體系,設置全品類可回收物箱體,讓居民投放更便捷、分類更精準。
與此同時,廈門還同步探索融合科普宣傳、社區自治、人性化服務的新模式。不少垃圾屋周邊設置了垃圾分類宣傳展板,定期更新分類知識和社區分類成效;一些社區還依托垃圾屋打造分類宣教基地,讓分類投放點成為社區自治的新載體。此外,洗手池、照明等設施的完善,更是從細節處提升了居民的投放體驗,讓垃圾分類從“要我分” 逐步轉變為“我要分”。
自2016年底開展垃圾分類以來,我市垃圾分類工作持續領跑全國。經過高樓撤桶、點位合并后,全市建成區設有集中投放點約5000個,其中有條件的小區因地制宜優化提升投放點、建設垃圾屋(亭),進一步提升了居民居住環境。目前全市已累計建成2600余座垃圾分類屋(亭)。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廈門正不斷塑造垃圾分類的特色亮點,讓分類投放點不僅是垃圾收集的場所,更成為彰顯城市文明、傳遞綠色理念的重要窗口。
(廈門日報記者 柯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