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入幕,星光閃爍,2025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如約而至。海滄區精心策劃推出“隱形的藝術”剪輯師之夜、藝術家深入基層、電影生活季、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視聽創作挑戰營等一系列精彩活動,共享這場光影盛宴。同時,31個文化影視項目簽約海滄,展現出強勁的“吸影力”。
山海相擁,城灣相融。海滄的湖海之美與人文之韻相生共興,為文化影視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肥沃土壤。當前,海滄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定扛起使命擔當,緊抓“金雞”機遇,加快發展影視產業,大力繁榮文化事業,推動影視與人互塑、與產業互促、與城市共進。
剪輯師走到臺前 分享“隱形的藝術”
昨晚,第3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剪輯提名“隱形的藝術”剪輯師之夜活動在海滄金沙書院舉行,湯宏甲、李點石、周新霞三位分別憑借《唐探1900》《志愿軍第二部:存亡之戰》《我和我母親的疼痛》獲得最佳剪輯獎提名的剪輯師齊聚一堂,與觀眾分享電影背后“隱形的藝術”。
電影剪輯是電影創作的核心環節,剪輯師通過鏡頭語言的精準把控賦予作品獨特的節奏與情感。活動現場,通過一個個優秀剪輯片段賞析,3位剪輯師解析創作思路和剪輯技巧,共同探討電影剪輯的魅力,詮釋電影在通向觀眾的最后環節,如何從影像片段幻化為一部優秀佳作。
“‘隱形的藝術’剪輯師之夜活動已連續舉辦三屆,它讓社會各界看到了剪輯師這個群體的專業價值和藝術追求,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電影工業的專業性和復雜性,也為中國電影人才的培養搭建了一個重要的平臺。”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副主任王純說,當前中國電影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剪輯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是電影工業化、專業化進程中必須重視的重要課題,特別是青年剪輯人才的發現和扶持關系到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
在現場,記者看到了不少影視專業師生的身影。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大三學生黃茗敏說:“今晚這些剪輯師大咖的分享,是一堂寶貴的專業課。他們的經驗、思考,以及對藝術的執著追求,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領悟。”
電影貼近群眾 城影融合成為生活方式
13日,海滄區東孚街道蓮花社區的百姓院子熱鬧非凡,牛犇、肖桂云等知名電影人,趙曉明、吳軍、顏丹晨、齊溪等中青年電影工作者來到現場,與市民交流互動。
百姓院子,由東孚街道老放映員陳原來利用舊糧站打造而成。多年來,他在這里免費放映老電影數十萬場,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在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薛長緒看來,電影走進百姓生活,是文藝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直接實踐。希望更多人關注基層放映的溫暖力量,推動更多電影人深入群眾,創作出打動人心的精品力作。
在海滄,電影與城市融合共進,城影融合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連日來,金雞百花電影生活季活動在海滄舉行,吸引眾多市民參與。海滄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通過融合電影、音樂、時尚、公益等元素,升級打造金雞電影生活季。13日至17日,電影展映、落日音樂會、自在生活市集、“星星的夢”公益主題展售等活動相繼舉行,進一步拉近電影與市民的距離,提升大眾的電影審美與參與度。
此外,本月22日至23日,海滄區還將舉行“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視聽創作挑戰營”活動,以“星光海滄”為創作主題,向熱愛影視制作的市民傳授人工智能視聽制作技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傳播成果。
項目落戶海滄 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在11日舉辦的2025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電影市場啟動儀式暨廈門文化影視產業項目簽約儀式上,31個文化影視項目簽約落戶海滄,總金額達33.8億元,涵蓋影視、音樂、藝術等多個領域,凸顯產業集聚效應。“我們主要做互聯網的短視頻內容制作、廣告營銷,此次簽約落戶海滄讓我們對未來發展充滿期待。”廈門做大做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福州告訴記者,海滄區不僅營商環境優越,生活和辦公環境也十分舒適。
項目落戶海滄,只是海滄深耕影視文化產業、釋放強勁“吸影力”的一個縮影。海滄區將進一步完善提升影視產業服務體系,深化政企協同與產業聯盟合作,為前來創作的影視團隊及落地項目提供高效、專業的全方位支持,全力打造光影藝術的熱土。
【鏈接】
海滄擁有優越拍攝環境
近年來,許多劇組和影視活動選擇海滄,海滄區優越的拍攝環境和優質的服務水平得到越來越多影視制作人的認可。今年年初,在位于海滄的中國(廈門)智能視聽產業基地拓展區,廈門獨甪獸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臺胞江國銘獲得了大陸首張針對臺灣業者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標志著臺灣業者正式進入大陸廣播電視節目制作領域。
(廈門日報記者 林岑 通訊員 李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