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有兩所“特殊”的高中:它們建在首府銀川,卻專門招收貧困山區的學生;它們不僅免收學雜費、住宿費,還給農村戶口學生發放生活補助;它們首屆招生時,少人問津,甚至還被當成“騙子學校”,但之后其升學率和辦學質量卻躍至全區前列……
近18年來,兩所高中已為寧夏最貧困的西海固地區培養出了5萬多名大學生
大學之前的求學經歷,對于馬世龍來說,就像是一場艱難的“歷險”,而高中無疑是“絕處逢生”。
“小時候家里太窮,上小學時鉛筆都要用雞蛋去換,還差點因為6塊錢的學費輟學,所以能夠上大學,走出大山就是種奢望。”如今已成為新疆某地市發改部門主要負責人的馬世龍,對貧窮的記憶依然深刻,更難掩對高中母校的懷念與感恩。“說高中是我命運的轉折點一點都不為過,沒有這些幫助,我可能連大學的門都邁不進去,更別說上北大了。”
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正是改變馬世龍命運的學校。
在寧夏,有兩所“特殊”的高中:它們建在首府銀川,卻專門招收貧困山區的學生;它們不僅免收學雜費、住宿費,還給農村戶口學生發放生活補助;它們首屆招生時,少人問津,甚至還被當成“騙子學校”,但之后其升學率和辦學質量卻躍至全區前列……
近18年來,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下文簡稱“六盤山高中”)和寧夏育才中學(下文簡稱“育才中學”),作為教育扶貧的重要陣地,已為寧夏最貧困的西海固地區培養出了5萬多名大學生。
讓更多孩子,特別是貧困家庭孩子上大學
西海固,是寧夏中南部九個貧困縣區的概稱,也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一部分,曾被聯合國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這里山大溝深,干旱缺水,貧困曾世代延續。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西海固的扶貧力度,但直到新世紀伊始,當地不少百姓仍住窯洞、喝窖水、走泥路,靠著山間的薄田勉強糊口。
在貧窮落后地區,優質教育資源是“奢侈品”。學生上學難,上好學校更難。這種體會,對于上世紀90年代出生在西海固農村的馬世龍來說,尤為深刻,“我兩個姐姐就因為交不起學費早早輟學了,我是一波三折勉強才讀到初中畢業”。
馬世龍的五年小學,分別在兩個教學點度過。他記得一二三年級所在的教學點,有三個班,但只有兩間教室,三位老師年齡也比較大。“三年級時班里共有27個學生,后來只有我一個走進高中。”
上初中后,馬世龍開始住校。一間由教室改成的宿舍,擠了60多個學生,床是用磚頭、木杠撐起來的大通鋪,夏天沒電扇,冬天沒爐子,學生們只好穿著棉衣棉褲窩在一起。“初一時學校有食堂,雖然頓頓是土豆湯,但好歹能吃上口熱飯,到了初二食堂被改建成教室后,同學們就只能周末回家背一包干饃饃,就著涼水吃。不夸張地說,我在上高中之前就沒怎么喝過開水。”馬世龍說。
在他看來,生活上的苦并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精神世界的貧瘠。從識字開始,馬世龍就酷愛閱讀,但小學和初中學校都沒有圖書館,家里更買不起書,他只好向老師、親戚借書來看。“很多孩子的夢想在那時就被埋葬了。”
六盤山高中校長金存鈺曾長期在西海固一個深度貧困縣的中學執教,對于教育上的“窮”也是記憶猶新。他說,2000年前后在西海固,只能保證在義務教育階段孩子能有學上,課能有老師教,學校的軟硬件都跟不上,更為關鍵的是高中教育資源嚴重匱乏。
“當時在這個約有180萬人口的地區,只有13所高中學校。而且一個孩子高中一年的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加起來平均要兩三千塊錢,這對很多家庭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只讀完義務教育,孩子們找不到繼續求學、就業的好出路。高中教育資源的缺乏,不僅成為制約山區發展的瓶頸,也讓一些學生、家長看不到讀書的希望。”他說。
“山區要發展,教育要優先,建一所優質高中,讓更多孩子特別是貧困家庭孩子上大學”,成為當時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共識。
學校建在哪里?按照一般的辦學規律,從資金投入、生源地等多方面考慮,當時不少參與決策的干部、專家建議,這所高中可以選擇建在學生比較集中的地區,比如固原市。
這一次,寧夏打破常規,決心在幾百公里之外的首府銀川市為西海固學生專門建設一所高中。
“利用銀川的區位、師資等優勢資源辦學,能夠為山區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讓他們也能和城市孩子一樣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享受同樣的優質教育。”在育才中學校長鄧樹棟看來,這一創造性的辦學模式中,也蘊藏著黨委和政府下狠心、動真格解決西海固貧困問題的決心。
除了學校選址在首府城市,六盤山高中還對所有學生免收學費、住宿費,每年為每名農村戶口學生補助1000元生活費。
2002年,六盤山高中進入籌劃建設階段,并開始同步面向全國招聘教師。第一批48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年輕教師,很多不顧收入下降、環境艱苦、家人反對等現實困難和壓力,成為六盤山高中扶貧教育的“創業者”。
來自江蘇溧陽的趙保利和妻子便是其中兩位。“剛來時,住的是臨時宿舍,幾人擠在狹小的房間里,生活環境、工資待遇都比原先差多了,但大家是奔著‘給貧困山區的孩子辦一所好學校’來的,想在這里發揮更大的價值。”趙保利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