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在中國(南安)高端閥門智造產業園,二期定制化廠房工地上機器轟鳴;不遠處的恒阪閥門基地里,貨車往來穿梭……這幅忙碌而充滿活力的畫面,正是南安英都鎮深耕“回歸經濟”結出的豐碩成果。
中國(南安)高端閥門智造產業園二期已開始進行土地平整工作。
作為中國水暖(閥門)基地鎮,英都坐擁超300家在外閥門企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40億元。近年來,該鎮錨定閥門特色產業優勢,以“聚僑賦能·南商回歸”行動為抓手,創新探索“回歸經濟”發展路徑,成功吸引百利展發、上海金橋、萬豪流體、三虹流體等12家“英商”企業返鄉落地,為中國水暖(閥門)基地鎮金字招牌注入強勁動能。
筑巢引鳳讓“歸雁”安心棲居
作為閥門產業名鎮,英都鎮素有“天下閥門一片洪”的美譽。“英都閥門產業歷史悠久,全鎮6萬多人口中近半數在全國各地從事閥門銷售,手握全國60%以上的閥門銷售份額,這是我們最堅實的產業根基。”英都鎮黨委書記陳金穎介紹,如何激活閥門之鄉基因,將這一優勢產業“搬”回來,成為英都鎮黨委政府的重要課題。
轉機出現在2021年。準備來南安考察投資的中國五礦看中英都的閥門產業基礎優勢,決定將項目落戶霞溪村,但對項目落地進度心存顧慮。
面對這一契機,英都鎮黨委政府以“硬核”執行力打消了投資方的疑慮:針對項目涉及的數十棟民房、上千畝山地林地田地征遷等問題,鎮里迅速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高效完成征遷任務。從前期規劃到落地開工,全程僅用一年時間,為項目落地按下“加速鍵”。
為了讓“歸雁”安心棲居,英都鎮同步夯實基礎、優化服務:一方面,推進英侖公路整治提升,建設園區“兩路兩橋”配套,織密產業發展的交通網;另一方面,創新推出“領辦+代辦+幫辦”一站式惠企服務,開設專屬窗口提供政策咨詢、訴求辦理,以“一企一策”的保姆式服務破解落地難題。
高端閥門智造產業園一期首開區83畝23棟廠房已全面清盤、企業陸續入駐,二期定制化廠房場平建設正酣,上海金橋等企業已明確入駐意向;中國恒阪閥門基地馬不停蹄,通過盤活低效用地引進在外企業回歸投資建設,科安閥門、力盾閥門、凱軒衛浴等回歸企業廠房建設陸續竣工投用……如今,英都鎮以“筑巢”思維夯實發展根基,儼然構建起“基地+園區+配套”一體化空間格局,讓企業“愿意回、能夠回”,并且“留得住”。
正如返鄉創業者所言:“家鄉的產業集聚力與政府的貼心服務,讓回來發展的選擇無比堅定。”
凝聚合力讓“回歸創業之心”更熾熱
如何讓“回歸創業之心”更熾熱?英都鎮黨委政府以“不等靠”的主動姿態,通過“雙輪驅動”抓招商、以情聚力筑根基,讓鄉情鄉愁轉化為回歸動能。
一方面,“走出去”精準招商,激活資源勢能。依托在外賢達多、企業家多、商會會長多的“三多”優勢,鎮班子成員分批赴異地洽談合作,全覆蓋走訪18個異地商會會長,精準對接“英商”返鄉意愿,推動7個總投資23.5億元的項目順利簽約;更借力與五礦產城的合作,組團深入天津、河北、溫州等閥門產業聚集地,深挖未納入本地商協會的閥商資源。
“鎮里的領導和五礦招商組不僅到外地拜訪,詳細介紹家鄉的產業政策和發展機遇,還主動幫我們解決項目落地可能遇到的用地、審批等問題,這份真心讓我們沒有理由不回來。”永嘉南安商會會長李來福正是被這份誠意打動,其返鄉投資的福建京誠閥門機械有限公司,成為高端閥門智造產業園首個簽約企業。
另一方面,緊扣“情感節點”深化聯結,厚植回歸溫情。抓住春節、清明、中秋等鄉親返鄉契機,鎮班子成員主動走訪鄉村能人,2025年來累計走訪165人次,召開18場鎮村兩級招商座談會,以嘮家常、話發展的方式,推動智力、資源、訂單隨鄉情“回流”。
值得一提的是,英都鎮更以鄉情浸潤工程為抓手,以鄉情為線、以鄉愁為結,用心編織情感紐帶。借春節返鄉高峰契機,精心舉辦“英都風華賡續新章”文娛晚會,以《夢回英都》回溯現代打鐵閥門工業的崛起歷程,在光影流轉中喚醒深藏的鄉情鄉愁;同時,連續五屆開展“鄉韻體驗營”活動,既為在外鄉親子女打開了觸摸家鄉文化的窗口,更通過“以情系子、以子牽親”的溫情聯結,讓深埋心底的故土情懷在代際間流轉延續,讓“回家”的念想在浸潤中愈發清晰篤定。
創新舉措以“三回”模式釋放“雁陣效應”
“我們深刻認識到,‘回歸’不是簡單的空間遷移,而是產業鏈的協同躍升。”陳金穎表示,英都鎮通過“銷售總部回遷、產業項目回投、技術人才回鄉”的“三回”模式,讓“回歸經濟”真正落地生根。
“目前,已有9家企業簽約代理協議,近期已洽談意向訂單900余萬元,預計全年實現銷售額3500萬元,稅收180萬元,為英都閥門‘以銷促產’加把勁。”近日,天津百利展發集團董事長洪春杰和記者分享起項目落地后取得的成效。
天津百利展發集團將閥門供應鏈銷售總部回遷,不僅推動“英都經濟”與“英都人經濟”深度融合,而且為英都閥門產業騰飛發展注入新的源頭活水。
在完善產業鏈條方面,英都鎮精準繪制“招商圖譜”,以高端閥門智造產業園為核心載體,通過以商招商、以鏈招商的靶向策略,吸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扎根。目前,產業園首開區32家入駐企業均為產業鏈關鍵配套主體,“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高效產業生態逐步成型,推動本地產業從“單一制造”向“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全鏈條協同升級。
英都鎮黨委政府還積極鼓勵技術人才回鄉,深入實施“歸帆”計劃,建立在外人才動態數據庫,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模式,定向吸引英都籍專家、技術帶頭人返鄉賦能。目前,累計已有5名閥門領域專業人才回歸,開展技能培訓6場;現有18名泉州市高層次人才扎根落戶,為產業創新發展注入持久智力動能。
從銷售端的“以銷促產”到產業鏈的“集群成鏈”,再到人才端的“智力賦能”,英都鎮以“三回”模式推動產業從規模擴張向質效提升跨越。“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發揮供銷大軍優勢,推動閥門品牌叫得更響、走得更遠,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生動實踐。”陳金穎表示。(記者 賴香珠 李想 通訊員 田文煒 洪彩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