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想干又不能干的呢?
錢穎一:有些事無法干,比如學生宿舍的安排,讓不同學院的學生混住,這樣可以增加不同院系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提高學生的溝通水平。但是在清華還做不到,因為從學校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話學生就不好管理了。
澎湃新聞:做了什么開創性的事情?
錢穎一:清華x-空間(注:清華x-lab,清華大學新型創意創新創業人才發現和培養的教育平臺),這是在中國高校中最早創立的。我們是在2012年籌劃,在2013年4月創建,到現在已經三年半了,效果超出預期。
“教育是最有希望的事,也是做起來最辛苦的 ”
澎湃新聞:你怎么定義自己在清華的角色?改革先鋒?意見領袖?
錢穎一:都不是。我只能說自己是改革探路者。在探路過程中先做事,做事過程中形成一些想法,這些想法又有引導作用。思想引領是有的,但未必是意見領袖。我更多的是行動。
澎湃新聞:在探路的過程當中,你有碰到什么阻力和壓力嗎?
錢穎一:如果你知道你是對的,別人是不對的,別人反對你,這叫阻力。但現實不完全是這樣。改革在很多時候都是在探索。一些人跟你的意見不一樣,也未必就是阻力。我們做事的時候,自己也不很清楚。只有通過反復討論、征求意見,才能探出一條路。
一種情況是通過溝通,發現其實大家可以達成一致。
另一種情況是,未必大家的意見是一致的,但是在彼此尊重的情況下,各自都妥協一點,可能這條路就出來了。比如說MBA的課程改革,課程改革里要有增課,就得要減課。減課老師可能不愿意,你就要溝通,比如原來三學分,那是不是可以減到兩個學分,你不一定非要把這個課取消。
還有一種情況是要想辦法繞著走。比如MBA招生改革。我們知道國外學校不少是主要依靠面試。但是教育部有規定,學生必須統一參加全國聯考。我們怎么辦?我們就先面試,根據面試成績打分,過了面試就給你一個條件錄取,所謂的條件就是你要考過全國聯考的國家分數線。這是在有制度約束的情況下,要想盡辦法在不違反規定的條件下,仍然發現改革的空間。
所以第一是溝通,第二是尊重,第三是變通。
澎湃新聞:有沒有印象當中干過最拼的一件事?
錢穎一:一直都很拼啊。改革總有起伏,總有高潮也有平靜的時候。MBA的改革也是分階段的,第一階段先是課程改革,第二階段才是招生改革。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先是有一個薪酬改革,然后是準聘長聘制度改革。教師人事改革,是要通過教師大會舉手表決的,所以要每一個系都征求意見,要分別征求正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們的意見。
澎湃新聞:像教師人事制度改革,有沒有覺得民主效率很低下?
錢穎一:效率是以干成、干不成為判斷的。一件花了五天時間沒干成的事,同一件花了十天時間干成了的事相比,哪個效率高?效率是收益減成本。五天的成本是比十天的成本要小,我同意。但沒干成的事收益是零。你花的時間多,成功的概率就大。
澎湃新聞:你自己的個性在支配著你往前走?
錢穎一:我一直在做改革的事,經濟改革是改革,金融改革是改革,教育改革也是改革。這個是不變的。
澎湃新聞:可能經過苦難的人,改革和救贖的信念比較強。
錢穎一:我的書里寫道,教育是中國很多問題的根源,教育也是解決問題的希望。現在想起來,這跟(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主題是很一致的——人要抱有希望。教育就是最有希望的事,但也是做起來最辛苦的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