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
前不久,首屆“世界積極教育聯盟”成立大會在美國達拉斯舉行。會上,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系教授安吉拉·達克沃什提出,“毅力”也許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這一觀點受到教育界高度關注。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早在幾千年前,荀子在《求學》中就道出了鍥而不舍的重要性。
俞敏洪在北大讀書時,直到大學四年級畢業時,他的成績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幾名。但是,他有良好的心態和意志力,他曾反復說:“我知道我在聰明上比不過我的同學,但是我有一種能力,就是持續不斷的努力。”
在畢業典禮上,俞敏洪說了一段讓很多同學都記住的話:“大家都獲得了優異的成績,我是我們班的落后同學。但是我想讓同學們放心,我決不放棄。你們5年干成的事情我干10年,你們10年干成的我干20年,你們20年干成的我干40年。如果實在不行,我會保持心情愉快、身體健康,到80歲以后把你們送走了,我再走!”俞敏洪的成長經歷,可以看出他的成功和他持之以恒的毅力密不可分。
上世紀初,有一個猶太少年,他做夢都想成為像帕格尼尼那樣偉大的小提琴家,但他的琴拉得太蹩腳了,完全沒有音樂天賦。他的父母為他請了一位老琴師。一天,老琴師把這位“完全沒有造就”的孩子帶到了自家的花園,老琴師講:“世上有兩種花,一種花能結果,一種花不能結果,像玫瑰和含羞草,但他們同樣在陽光下開放,同樣是成功的……”老琴師的話使這位少年茅塞頓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20年后,這位少年成了名震天下的物理學家,他就是影響世界的偉人———愛因斯坦。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海倫·凱勒、貝多芬等等他們的先天條件決定了他們可能是沒有出息的,陳景潤、蒲松齡、愛迪生、巴爾扎克等他們上學時的表現也不像“有出息”的樣子,但他們卻做了“有出息”的人都難以做到的事。
培養孩子,要注意的事情很多,我認為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健康的人格,養成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做成一件事的頑強的毅力。
健康人格和堅強意志是首要
曾經,我的一位學生,帶著他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兒來我家里來看望我。她對我說:“肖老師,您看我的孩子不愛吃飯,是個又瘦又小的黃毛丫頭,怎么辦啊?”我說:“孩子多少歲?”“10歲。”“才10歲你著什么急啊。”“她學習成績也不行,吃飯也不行,比同齡人都要矮一頭,怎么得了。”我告訴她:“你形象不錯,自己的孩子會差多少呢?你不要著急,太在乎這個東西沒用,養人要慢慢來,你著急她也不會長,只有你們都有成長的毅力,她就能成功。”
2014年,等高考結束以后,我的這位學生帶著一個亭亭玉立的漂亮女孩子來到我家,甜甜地叫我“師爺爺”。她高興地說,“這就是當年那個黃毛丫頭。”我說:“你看你當年是不是很著急?孩子幾年工夫,長得比你還高,比你還漂亮,這次還考了一個好大學。”我的學生說:“當時我真的著急,現在還是覺得很自豪的。都是聽您的話,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堅持的毅力。”
“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古希臘哲學家西塞羅曾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我始終認為:教育是很美麗的。我們的教育,應該秉承接受知識,開啟智慧,點化或潤澤生命的教育理念,在探尋生命意義的同時,實現我們的教育價值。
當然,不是所有的教學都是有價值的,它必須是生命在場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又一個的鮮活生命。因此我們先要傾聽眾生命的呼喚,然后自己參與進去,與之對話,在精神的互動、共振中享受著生命的歡樂;然后沉靜下來,進入生命的沉思與追問;最終要走出書本,直面生活,進行生活的實踐、生命的創造,實現生命的自主、人生的開放。這樣你就感受到教育的美麗所在,而我們的教育,應該讓孩子心頭永遠有這樣的美麗。
教育是很樸素很真實的工作。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就是培養習慣。”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格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一句話,培養孩子,首先要給他健康的人格和堅強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