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公益支教深入了解,雙親的態度才慢慢轉變。直到2016年夏天,張懿心終于得償所愿,在親人的支持下放棄學位成為了一名鄉村教師。她說,“這整整花了四年,我迫不及待地要先去做這件事,因為找到了更喜歡也更合適自己的人生道路。”
2016年下半年開始擔任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白河鎮中心小學英語教師的江西姑娘李郁青也是懷著教育公平理想的優秀一員。本科就讀于南開大學后,她的碩士學位畢業于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社會工作專業,同樣致力于推動中國教育突破性發展。
而即將結束于云南省臨滄市云縣大寨中學支教的陶潛走上公益之路也并非一拍腦袋就定了的。他告訴澎湃新聞,在南開大學攻讀計算機和法學專業時期,自己專門上北京公益圈實際走訪過,冷靜思考后才決定了發展方向。“綜合各方因素,根據對自己的定位規劃職業生涯后才做出的成熟決定。”目前,他也如愿申請到了國外高等院校繼續攻讀國際教育政策的碩士學位。
3人都向澎湃新聞表示,支教前無論是講課技巧、教學理論還是心理調節上都提前做了充足的準備。而來到項目學校之后,也愈發堅定了今后將繼續把智慧和能量投身于社會服務和文化教育領域。
變著法地影響農村孩子的人格養成
來云南大寨中學支教的第一學期,陶潛和附近學校的老師聊天時發覺,無論如何備課吸引,總有20%的學生很少抬頭看黑板,眼神渙散,聽課注意力也不集中。打聽下來才知道問題出在學生視力上,有一個班學生近視率達到50%,而整個學校的學生近視率約在25%。
基于此,陶潛聯合云縣、雙江縣、臨翔區內的18所學校共同推行“點亮眼睛”項目。依據前輩經驗,2016年上半年,在當地政府、教育局、“點亮眼睛公益項目”、衛生醫院的眼科大夫等各方協調下,順利地為近8500名學生提供免費視力檢查,為其中的1529名中小學生免費配備了眼鏡,并且細致地普及了用眼知識。
此外,在一線教學中,陶潛感到即使在鎮中心中學,農村學生的思維固化現象依然嚴重。他琢磨、反思其背后的原因,并努力影響學生從點滴中轉變。
陶潛對澎湃新聞說,從腦科學成因上講,大腦接受的信息越多,神經網絡就越發達,思維也就越活躍。農村孩子自小接受的信息相當有限,長此以往認知水平就與城市孩子產生了差距。而他的辦法是,在課程中盡可能豐富地以符合認知規律的方式把大量優質信息輸入給學生,但注意與應試內容嚴格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