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不及待地要先去做這件事”
張懿心和她的明信片計劃。
翻開24歲張懿心的學歷,能看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數學學士與經濟學榮譽學士以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全額獎學金的錄取函。可是,2016年,她中斷在讀的博士學業,來到公益人口中條件艱苦的廣西百色田陽縣坡洪鎮琴華村支教兩年。
張懿心的親人里有好幾位教師。原來她對未來的設想是博士畢業后到大學教書。工作既體面,也能做些課題發揮對數學的熱愛,有屬于自己的空間,寒暑假還可以陪伴父母。
然而,大三時的數學教授扭轉了她的人生軌道。年過半百的教授出身于中國農村,憑借努力和聰慧,如今成為了國際知名數學家。深知農村學子求學之艱難,他在家鄉創建了教育基金,十余年來募款600多萬,資助了6000多名貧困學子。教授的故事引發了張懿心對中國農村教育的關注。
她了解到,在義務教育已普及的今天,中國的大城市里有80%的學生可以上大學。而在農村地區生活著的1.62億孩子中只有5%的優秀學生才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她也意識到,對于如今硬件已逐漸跟上的農村課堂來說,缺乏優秀教師才是貧困地區教育資源匱乏的關鍵。
“把對教育的熱忱帶到中國農村去,用自己的知識和經歷為那里的孩子打開通向外界的窗口,看到另一種可能性。”張懿心被這個想法點燃了。但念頭來得突然,一時無法說服父母,只好推掉了支教的面試,按原計劃申請美國碩博連讀的名額。
“被哥大全獎錄取后,所有人看到這個光鮮的結果都很開心,但我沒有,每天在固定的幾個格子間對著數據和模型,那時我覺得一切都是紙上談兵,還是希望通過實干做出改變。”念博二時,她一邊給大學生備課當助教,心思卻不停琢磨和想象適合中國農村孩子的教學方式,查閱許多支教者故事的同時也經常分享給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