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春寒料峭。東莞市塘廈鎮(zhèn)蓮湖中心市場口,9歲的小女孩毛毛放學(xué)后來到這里,像往日一樣擺攤賣菜。她身旁一塊紅色的牌子格外引人關(guān)注:“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回想2008年我病重時,深夜你們偷偷將我丟放在一位老人的家門口,現(xiàn)在我病好了,盼接我回家。”
毛毛的父母名字不詳,大家叫他倆“阿牛”“阿娟”。2008年5月4日凌晨,兩人回汶川老家看望老人,將剛出生不久且體弱多病的毛毛放在黃奶奶家門口。汶川地震前兩天,毛毛的父母還打電話來詢問孩子的情況,此后音信全無。黃奶奶因手機(jī)被人搶走也失去他們的聯(lián)系方式。
從此,黃奶奶與毛毛相依為命,老人家相信孩子的父母有朝一日會來接孩子。這一等,便是9年。
出生時體弱多病小孩被寄人門下
番薯葉、韭菜、木瓜、艾草……毛毛整齊地將這些蔬菜從小推車?yán)锬贸鰜恚瑪[在編織袋上,動作十分嫻熟。“番薯葉、艾草都是1塊錢一把,木瓜大的1塊小的5毛一個,韭菜2塊錢一把。”每當(dāng)有人詢問,毛毛都耐心地回答。其他時間,她都低頭做功課,她在塘廈大江源民辦小學(xué)讀三年級。
所有蔬菜,都是收養(yǎng)她的老奶奶黃孟益種的。黃奶奶已年過七旬,退休后從海南來到東莞塘廈,租住在一間老舊的磚房,房間只有幾平方米,月租250元,屋子沒窗戶,盡管是白天,屋內(nèi)開了燈,但仍十分昏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