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感覺身體被掏空》成了當前最火爆的“神曲”,歌詞對都市白領生存現狀的抱怨和調侃,擊中了無數因加班被“掏空身體”的年輕人。在許多企業里,加班被視為天經地義,成為企業文化。有人在沒日沒夜的工作中迷失自我,也有人因生活重負焦慮難當。許多年輕人渴望“去云南”,逃離工作帶來的痛苦,尋求精神解放,但現實并不簡單。“神曲”提醒社會必須正視職場文化的積弊,“被掏空”的年輕人,應該努力找到生活方向,充實自己的身體和精神世界。
職場人際關系在社會中的重要性如何,只要到書店的暢銷書擺放位置看看,就能夠有個大致了解。當一個領域成為社會的一門顯學,足見社會對其的倚重,也可能呈現了它對人乃至社會精力與資源的消耗程度。有調查顯示,單位的人際關系問題已經被列為職場心理問題的首位。這一點在公務員隊伍中更顯突出,公務員“處理人際關系要花費70%以上的精力”——職場人際關系給人制造的負擔和壓力,可想而知。
職場人際關系原本是一個中性詞,它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客觀存在。好與壞,關鍵看它是否成為一種負擔和麻煩,是否“喧賓奪主”,超越了工作本身的重要性。不過,在我們的社會語境下,職場人際關系往往成了“厚黑學”的表達,充塞其中的,是站隊、算計、論資排輩、潛規則等負面因素。而其中又衍生出很多分支,如酒桌文化、科室文化、部門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