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與產量比遠低于世界水平
在一些貿易專家看來,恰恰因為在政策導向上并不鼓勵鋼鐵出口,因而中國成為貿易爭端的真正受害國。
回顧歷史數據可以發現,中國直到2006年才成為鋼材凈出口國。而若以累計量看,中國在2014年實現鋼材累計出口和累計進口的基本平衡,而在新中國建立后的長達半個世紀里,一直都是鋼材的凈進口國。
從出口量在產量中的占比來看,鋼材出口與產量比的世界平均水平是30%,而中國這一比例尚不足15%。
商務部部長助理張驥今年4月在布魯塞爾鋼鐵會議上強調,中國不僅沒有任何補貼性質的政策刺激鋼鐵出口,還對部分品種的鋼鐵產品加征了出口關稅。同時,中國還進口大量鋼鐵產品,為全球鋼鐵產品提供了廣闊市場。
“中國的鋼鐵生產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國,也是最大的鋼鐵消費國。”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鄭立新說。
而針對美國對中國鋼鐵企業啟動的“337調查”,國家發改委相關部門負責人在8月9日回應說,此舉屬于重復救濟,濫用貿易限制措施,是對世界鋼鐵正常貿易秩序的嚴重損害。
專家指路鋼鐵業創造增量
創造增量具有帕累托改進效應,不僅避免了對既有鋼鐵大國產生壓力,也會帶來邊際利益改進。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看來,在當前全球經濟調整和鋼鐵需求相對低迷的階段,創造鋼鐵貿易增量應與發展中國家通過合作發展釋放潛在需求。
中國與巴基斯坦合作就是例子。在2011年至2015年的近四年間,我國對巴基斯坦的鋼材出口量從37萬噸增加至256萬噸,增長近6倍。
“近年中巴鋼材貿易主要是‘一帶一路’合作項目額外派生增量,不僅不會對第三國產生調整壓力,反而可能通過項目實施催生巴基斯坦經濟的現實和潛在增長,邊際提升對第三國商品勞務的需求,具有共贏與多贏的經濟屬性。”盧鋒說。
事實上,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非洲等發展中國家鋼鐵出口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鋼鐵出口近年增長中挖掘增量的特點。數據顯示,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鋼鐵出口金額已經從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的約100億美元增長到過去兩年的300多億美元,占比也從43%提升到50%。
與此同時,國內廣闊市場也大有潛力可挖。盧鋒在《換個角度看鋼鐵——世界鋼鐵產業轉移與中國選擇》的報告中指出,大規模興建城市現代地下管廊系統將釋放鋼鐵潛在需求,另外可適當提高房屋建筑用鋼使用標準并逐步提高鋼結構的建筑比例。
這份報告還提出,應允許鼓勵鋼鐵企業跨所有制和跨地區兼并重組,允許優秀民企并購國企,更好發揮民企活力。(記者 趙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2025-05-1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