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想搞產業,要么缺資金,要么缺技術,單打獨斗總難成氣候。現在加入聯村黨總支,大家抱團發展,路子越走越寬了!”
7月18日,三明市建寧縣濉溪鎮大源村村民望著肖家垅山坡上整齊排列的光伏板,難掩心中喜悅。這片由高峰村與大源村合作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不僅讓閑置土地“曬出”真金白銀,更讓兩個村的集體經濟實現“1+1>2”的倍增效應。
近年來,濉溪鎮打破“就村抓村”的傳統思維,創新推行組織聯建、資源聯享、產業聯營的“三聯”模式,將散落的鄉村發展力量凝聚成振興合力。從首批組建的金鐃豐、金鐃山兩個聯村黨總支部,到如今覆蓋多村的產業發展版圖,濉溪鎮正以區域黨建共同體為紐帶,推動鄉村振興從“串點成線”邁向“強片拓面”的新階段。
攥緊發展“主心骨”
“各個村擰成一股繩,關鍵得有個好‘主心骨’。”濉溪鎮黨委副書記鄢宏偉介紹,在推進聯村發展之初,鎮里就明確“組織先行”的思路,根據各村發展現狀,將長吉、水西、城關、水南四村組建為金鐃豐聯村黨總支部,圳頭、大源、高峰三村組建為金鐃山聯村黨總支部。同步成立的金鐃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禾滿果佳農業有限公司等“強村公司”,如同兩只強勁的“引擎”,為聯村發展注入市場化活力。
“以前各村開會各說各話,現在聯席會議上必須形成統一意見才能推進。”黃榮華指著記錄本上“特色農產品加工作坊項目”的討論記錄說,這項涉及4個村的項目,通過聯村黨組織協調,僅用15天就完成從方案確定到施工驗收的全流程,比單村推進效率提升近一倍。董必文則帶領班子建立“項目包聯制”,將漂流項目、光伏項目等分解到各村主干,每周通報進度,形成“掛圖作戰”的推進態勢。
截至目前,兩個聯村黨總支部已累計解決土地流轉糾紛28起、項目審批難題41個,推動10余個聯村項目提前落地。這種由聯村黨組織集體研究重大事項的機制,讓各村從“各吹各的號”變成“同唱一臺戲”。
班子硬不硬,干事見分曉。濉溪鎮采用“領建村書記任黨總支書記+鄉鎮骨干任第一書記”的模式,通過跨村任職配齊配強村主干。熟悉農業產業的黃榮華、擅長文旅開發的董必文等“領頭雁”上任后,很快帶動聯村班子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干事氛圍。
喚醒沉睡“金土地”
“高峰村有光伏發電項目,卻沒合適的場地。大源村有閑置地塊,卻缺好項目。”這個曾經讓兩個村頭疼的問題,在金鐃山聯村黨總支部的協調下迎刃而解——高峰村的光伏發電項目落戶大源村肖家垅,效益按比例分成,預計每年能為兩個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近4萬元。這只是濉溪鎮資源聯享的一個縮影。
做好格局規劃充分利用資源。濉溪鎮聘請專業機構繪制“聯村農特產業規劃圖”,以“一心一軸雙脈四區”為格局,將各村的土地、山林、景區等資源納入統一規劃。大源村的3畝閑置坡地適合發展光伏,高峰村的溪流資源適合開發漂流,長吉村的富硒土壤適合種植花生、油奈等作物。按照規劃,金鐃豐聯村整合4村3850畝零散地塊,統一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土地利用率提升50%。
金鐃山景區、高峰“香溪花谷”、謝馬蘇“梯田蓮海”等景點串聯成旅游線路,金鐃豐聯村的種植基地與旅游線路無縫對接,游客既能欣賞美景,又能采摘購買特色農產品,帶動聯村用工和土特產銷售。
民生無小事,共享見初心。聯村黨組織打破“資源壁壘”,過去各村的文化活動中心、養老服務站僅限本村使用,如今通過統籌管理,實現“無差別”開放。長吉村的農產品加工基地不僅服務本村農戶,還為周邊村鎮提供加工服務,僅上半年就帶動村民增收2萬余元。
打造增收“產業鏈”
走進金鐃豐聯村種植基地,連片的作物郁郁蔥蔥。“這片500畝的種植基地,是四個村一起打造的‘致富田’。”黃榮華介紹,聯村黨總支部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根據各村優勢確定種植品種:長吉村種富硒小莢花生,水西村種生態大米,城關村種特色蔬菜,形成“一村一品、多村聯動”的產業格局。
說一千,道一萬,兩橫一豎是關鍵,聯村成立的農業開發公司搭建起“產業孵化平臺”。公司與農戶簽訂訂單,提供種子、技術指導,還建設加工基地和電商銷售平臺,用“干”字保障農產品“種得好、賣得好”。
“以前種花生靠天吃飯,現在公司統一收購,價格有保障,我們只管安心種。”長吉村農戶林森算起賬來喜滋滋:“今年種了10畝花生,預計能收入4.5萬多元。”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濉溪鎮創新“國企聯村”模式,由鎮屬國企蓮連好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運營高峰漂流、冰沙夜市等項目,聯村更是成立全市首個以夜經濟為主題的黨支部——冰沙夜市黨支部,其中2個冰沙攤位還是由高峰村、水南村的村民黨員經營。
據統計,高峰漂流項目,旺季時日均接待游客1000余人,一年就能為聯村集體經濟帶來20余萬元增收,還能帶動38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而冰沙夜市日均流水可達4萬多元,不僅帶動周邊聯村800余名村民就業增收,還有效推動濉溪鎮消費市場。
這種“國企搭臺、支部引領、村民參與”的模式,正是“三聯”模式“協同作戰”的生動實踐。從各村“各顯神通”到聯村“握指成拳”,濉溪鎮的村集體經濟正煥發新生機——首批聯建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增長20%以上,預計2025年聯村產業產值將突破1000萬元。如今的濉溪鎮,正以聚合的力量在鄉村振興路上穩步前行。(通訊員 付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