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河南漯河市民發現,當地飲用水來源地——澧河顏色發黑,味道腥臭。市民們便去漯河市環保局反映情況。沒想到,一夜之后,澧河水竟戲劇性地變清了。原來,漯河市政府緊急購買上游燕山水庫500萬立方米優質水引流入市,澧河的水質有了明顯改觀。(4月18日《中國之聲》)
河水顏色發黑,味道腥臭,群眾上訪投訴,當地政府部門沒有太多相互推諉,這一點無疑值得肯定。不過,緊急從上游購買優質水引流入市的做法,就讓人啼笑皆非了。買水治理污染,這種方法能讓河流清澈多久?這無關科學,關乎常識。
近期以來,水污染事件層出不窮,讓不少政府部門顏面掃地,更有官員為此丟官罷職,地方政府面臨不小壓力。但這種“買水治污”的方式實在是“病急亂投醫”,雖然效果立竿見影,公眾卻沒有任何安全感。這是典型的“懶政”思維,拿不出重典治污的決心和勇氣,觸動不了污染背后的利益格局,“買水治污”只是一塊遮羞布而已。
決策拍腦袋必然會浪費財政資金。為了挽回形象危機,不惜動用納稅人的錢財,反而遮掩了污染企業的責任,這才是最可怕的。漯河市環保局負責人曾回應說,經檢測,沒有發現工業污染源,監測結果表明澧河水質符合國家標準,也沒接到自來水公司澧河水質異常情況的報告,接著就發生了黑水一夜變清水這一戲劇性的一幕,這豈不是對污染企業的直接從容和包庇?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治理河水污染還要從源頭做起,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和魄力,摒棄地方經濟對污染企業的畸形依賴,完善干部考核機制,讓“綠色官員”有一個正常的升遷途徑,這樣才能根治污染,才能讓百姓放心。(文/陳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