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17日訊(通訊員 湯平 林國樺 黃建和 閩南網記者 柯嘉進 文/圖)翠綠欲滴的“觀音”項鏈、紋路如山水畫般的掛墜、旗袍插花擺件……11月12日,走進位于華安縣奇石城的工藝師黃清池工作室,映入眼簾的不是傳統印象中笨重的玉石桌凳,而是琳瑯滿目的小型玉雕作品。

這些由九龍璧(華安玉)打造的藝術品,正悄然講述著這塊億年瑰寶從深山走向市場、從粗放走向精致的“破壁”故事。
在閩南大地,九龍江奔騰不息,孕育出一種獨特的自然瑰寶——九龍璧(華安玉)。“精美的石頭會唱歌”,歷經億年地質演變,這塊不僅以其絢麗的色彩、堅硬的質地被譽為“中國十大國石候選石”之一、“中國四大名玉”之一,更因其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正迎來一場產業變革與文化覺醒。
文化賦能:方寸之間見天地
九龍璧的魅力遠不止于天然形貌。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華安玉雕代表性傳承人黃清池指著他設計的豌豆掛墜說道:“這個掛墜上有三顆翠綠的豆子,有著‘連中三元’的古代科舉理想,更暗合‘種豆得豆’的吉祥寓意。”這件作品曾被南京一對新人選為訂婚信物,正是看中其將自然材質與人文寄托完美融合的特質。
“九龍璧可以做到‘一璧一景’,這是九龍璧的獨特優勢”,在黃清池手中,九龍璧的紋理被賦予無限可能:山水掛墜直接利用玉石本身的流紋與色帶,方寸之間呈現“行云流水”的詩意;刮痧板,將實用性與文化符號巧妙結合;“李白吟詩”擺件則讓人文典故與石中天然的豪放紋理相互唱和。這種“文化賦能”讓九龍璧從觀賞石升華為可佩戴、可把玩、可傳承的情感載體。

九龍璧的從業者都有這樣的初步認識:提升九龍璧產品附加值,促進特色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要深入挖掘融合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中國傳統玉石文化及龍文化等多元內涵,以文化賦能提升市場價值。
年輕化破局:小件撬動大市場
面對傳統九龍璧市場的大件滯銷困境,從業者開始轉向“小而精”的突圍之路。
黃清池眼神堅如磐石,話語擲地有聲:“九龍璧不應該是地板的踏腳石,而是身上的玉用石。”年輕消費者更青睞能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創產品,精巧的小件作品具有獨特的設計、深刻的寓意和適中的價格,更易融入年輕人的日常生活。
每個九龍璧小件都因為天然形貌有著獨一無二的觀賞價值,這種天然的唯一性,讓消費者的選購過程充滿“淘寶”般的探索樂趣——每一次欣賞與邂逅,都可能是一次獨一無二的藝術發現。
這暗合了“盲盒經濟”的底層邏輯——通過個性化設計、限量創作和情感鏈接,讓玉石成為年輕人觸手可及的生活美學。
在黃清池看來,產業的發展要有它的方向:“若繼續停留在‘切珠子、做茶盤’的粗放模式,只會浪費稀缺資源。唯有讓每件作品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才能實現‘物以稀為貴’的市場規律。”
空間重塑:從地質奇觀到文化地標
在距縣城12公里的麒麟山九龍璧地質公園,當清晨的第一縷光灑下,一抹破云而出,日出和云海,雄渾而溫柔,光芒鋪開,天邊泛起金色的光芒。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天狗食日”“金蟬納福”“鷹擊長空”等天然九龍璧景觀,接連出現,在登山看日出之余,讓人喟嘆“不虛此行”。
奇石藏深山,璞玉如何為世人所認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產品的創新,更需要營造與之匹配的文化場域與消費體驗。華安玉的升級之路,正從產品本身延伸至整個產業生態的氛圍重塑,積極探索“玉石+旅游”模式。
九龍璧未來的發展可以著眼于打造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空間。借鑒博物館與藝術館的展陳美學,在專業燈光布局、展臺設計、空間營造上下足功夫,讓每一件九龍璧作品都能展現出其超越材質本身的藝術價值,完成從“粗樸玉石”到“殿堂藝術”的視覺升華。
更深層的賦能在于與文化元素的融合創新。例如,可開發融合祈福寓意與九龍璧材質之美的紀念品,讓玉石成為承載祝福的文化符號;依據石景的形態與傳說,創作系列主題玉雕,讓游客能夠將“億年地質奇觀”的微型縮影帶回家。
九龍璧奇石玩家張亦峰看來,“直播是銷售推廣九龍璧奇石的一條絕佳道路”。通過線上直播,能將九龍璧奇石直接銷售給全國各地的奇石愛好者,有效打破地域限制,將九龍璧文化空間延伸。

由此,通過把羅溪奇石村、奇石博物館、麒麟山九龍璧地質公園、大師藝術工坊、線上直播等有機整合,最終形成一個集觀賞、旅游、祈福、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片區。
如此,九龍璧不再是孤立的商品,而是整個文化體驗的核心媒介。要實現這一愿景,也需多方努力,通過精準的政策支持與營商環境優化,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從唐宋貢品到故宮珍藏,從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的贊嘆到新時代的文化使命,九龍璧正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

當文化深度嫁接創意設計,當產業生態擁抱年輕需求,當自然瑰寶融入地域發展,這塊億年巨石終將突破困境,成為華安又一璀璨的文化名片。
這不僅是產業的升級,更是一場關于自然、人文與時代精神的對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天問一號“驚鴻一瞥”!神秘阿特拉斯彗星特2025-11-06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