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9月29日下午,中國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同時發布消息,從10月1日起正式實施流量不清零服務。備受關注的“流量不清零”政策自此塵埃落定。然而,不少市民對此卻不買單,認為“運營商的‘縮水版’流量不清零政策,誠意不足”。為何這么說?記者進行了一番走訪。
對于10月1日,三大運營商出臺的政策,市民的反映“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市民李先生認為,“‘隔月清零’和直接清零區別不大,對于每個月流量都不夠用的人來說,隔不隔月有什么區別?”“乍看還挺好的,其實并沒有什么意義。”市民小鳴說。市民小胡對記者說,這樣“擠牙膏”的方式,還不如不出臺來的實際,起碼還讓人能抱有點希望。
為何“福利政策”會落得如此下場?走訪中記者發現,問題似乎出在“單月”上。按照三大運營商政策規定,“2015年10月開始,當月剩余流量可延期結轉至11月底前使用,后續月份以此類推。”換句話說,10月份的剩余流量必須在11月前使用完,不然12月份仍將自動清零。“主要是期待太高,所以失望太大。”某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關于“流量不清零”一直以來消費者呼聲很高,“誰知道,等到的卻是個縮水的政策……”
那么,今后還有機會實現流量不清零嗎?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實際上,國際上許多電信運營商也是在今年才開始實施流量滾存,許多發達國家的電信巨頭也做不到市民們期待的“流量永久滾存”。“我們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涉及的客戶群體太龐大了,而且我國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也太落后了。”對于運營商的“打折”政策,某業內人解釋道。
“其實流量清不清零并不重要,市民對流量不清零的抱怨實際上只是在抗議資費過高,所以,降低費用才是關鍵。”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不過,目前我國國內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比較遲緩,要想真正做到“提速降費”還得等技術革新,降低網絡運營成本之后。(記者 張澤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