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信“布局”
幸運之神沒再眷顧楊玲玲。她最終未躋身“破格讀本科”的極少數。
不過,她的手機通訊錄如今猶如小型“專家庫”,浙江作家、政府官員、大學教師、媒體記者。號碼大多是為爭取破格而找的。“說出數量,會不會引起爭議?”楊玲玲欲言又止,“50?不止。100?不止。200?差不多。”
在她的破格布局里,這些人士無疑是利器之一。四川某“985”高校的“雙特生”報名需填寫個人陳述、專家推薦等。“個人陳述大家可能都差不多,能夠區分的還是專家推薦信怎么說。”她孤注一擲。
楊玲玲找到了時任桐鄉市文聯主席王士杰。很快,桐鄉市文聯作為“社會團體推薦”,出現在其“雙特生”報名表上。“如果她能夠走出去,是我們所期望的,所以我肯定全力支持。”王士杰說,他此前對楊玲玲早有耳聞,她也常給《桐鄉文藝》投稿。
他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王士杰試圖鼓勵她處理好學習與創作的關系。在他眼里,楊玲玲文靜內向,比較稚嫩,“好像也不太懂待人接物”,但鑒于年紀還小,能夠諒解,且她對文學的追求“讓人比較感動、認可”。后來,王士杰為《樹葉與漂流》作了序。
雖然如此,但力挺楊玲玲創作的王士杰仍不忘“潑冷水”。他請一些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閱讀楊玲玲的作品,大家感覺有的媒體“跑偏了”,“媒體主要追求新聞效應,報道桐鄉出了個‘少年作家’,怎么的,寫了多少字,也不管寫得好不好”,在他看來,“楊玲玲與同齡人相比,應該是寫得好的,但說她是怪才、奇才、跟韓寒一樣,那還差得遠”。
這個觀點也被浙江一些作家認可。一名縣級市散文學會會長拒絕為她推薦,他曾助楊玲玲進大學辦講座,“才華還是好的”,但是,“她要在創作上更加有成績,我才可以為她寫”,另一名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則直言“沒法兒寫”“沒覺得怎么樣”。
楊玲玲稱自己最終拿到了10封推薦信,按平常,只要一封就行了。
這個一路受熱捧的“少女作家”自信滿滿。但“意外”發生了,她在首輪初審即敗北。
此時已是2016年,她二度高考。此前一年,由于各種原因她錯過了“雙特生”報名,在考上一所大專并報到了之后,她選擇復讀。她的成績已入絕境:高中三年,期末考試數學從未過40分,英語從未過50分,臨近高考的3次模擬考,有兩次全部功課掛紅燈,還有一次只有語文及格。
她投入了一場更激烈的廝殺。在那所“985”高校,2010年首次“雙特生”招生錄取了3人,次年減少了1人,2015年全國僅42人通過初審、最后錄取4人。2016年也僅有7人勝出。
為了勝利,楊玲玲在個人陳述中歷數輝煌,其中稱獲得新概念作文大賽二等獎。面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她亦數次肯定獲此獎項。
然而,經過多次追問,楊玲玲在采訪的最后一天承認,這件事情是虛構的。
她給出了一個符合反抗者形象的解釋:聽說“雙特生”招生往年重視這個獎項,所以寫上了,想等錄取之后再作澄清,警示高校應該不拘一格。
遭反對的起訴計劃
推薦信依舊是她試圖挽回敗局的武器。初審落敗后,直到2016年6月9日,浙江省高考的最后一天,她還收到向一名學者“討”來的推薦:“(楊玲玲)在文學創作上嶄露頭角,對文學有強烈的興趣和可堪培養的潛質。如獲深造,將可成器。”
但這一切都不奏效。事實上,即使入圍“雙特生”,她的命運仍然堪憂:2016年,“雙特生”的分數至少須達一本線下30分以內,而此前,被該校認定為最高等級的“雙特生”無分數要求。
第一次,她來到大學門口,希望尋求解釋,但并未滿意。
一直被她視為救命稻草的大學,此后成為她質疑的對象。她登錄知乎、天涯、微博,痛陳經歷,在她看來,自己寫了數十萬字小說、出版過詩集、獲得好些征文獎項、手握諸多專家推薦信,不可能連初審都沒通過。
2016年11月,她向教育部申請行政復議,目前未收到結果。在那前后,她在網上籌款,準備起訴這所高校。
“這么小的年紀想和學校打官司?又沒有經濟糾紛,頭腦發熱!我要是給錢了,就是助紂為虐,讓事情越搞越大!”父親楊建明嫌女兒不爭氣:女兒只到了專科線,最后去了杭州一所“民辦專科”,一年學費將近兩萬元,“本來努力一下,她也許可以上個本科”。
母親周國英也說并無這個經濟條件。其實,女兒申請破格錄取的大學不止一所,每次溝通,周國英都要請假同去,而家中每月打工收入不到5000元。
父母不再參加她的節目。高考之后,楊玲玲亮相甘肅電視臺,節目里“母親”已不是本人。楊玲玲稱,那是安排的演員。而眼見“起訴呼吁”日益增多,一些支持者也開始動搖。
“文學,你說是茅盾好,郭沫若好,還是魯迅好?誰也說不清楚。更何況誰能證明她是特殊人才?”王士杰強調“文無第一”,并且還需要機遇。另一名作家不耐煩了,“早知道她現在這樣,我當初才不寫推薦信”。更多的推薦者建議她應該努力寫作品證明自己,而非去起訴,“她現在的才華還是好的”。
在好友看來,楊玲玲的嘗試雖然“看起來有些傻”,“但其實,她真的做到了很多事。努力去做,整個宇宙都會合力完成你的愿望。”
上述“985”大學的招生辦注意到了楊玲玲。十多天前,一名負責人給她打電話,轉達了專家意見:“認為所提供的材料說明你在文學創作方面有興趣,但還不能體現創作方面的特殊才能,我們學校的‘雙特生’選拔注重文史哲等方面的深度和廣度,從你提供的材料中看不出你具有學術研究方面的潛質,因此沒有通過初審。”
“這么多年了,你還沒有放下。”坐在辦公室,倪洪亮為她一邊泡茶,一邊小心翼翼地安慰她:“試過,不行就罷了。”而曾幫她破格上高中的教育局領導,對往事不愿多提,只提醒記者“報道要謹慎”。
楊玲玲覺得自己回不去了。她有時在想,如果當初退學寫作,說不定境況會比現在好,“可是,我已經為了上大學付出很多代價,現在讓我放手,我做不到”。她還記得高考前夕去補習數學,要坐一小時公交車,上課時,“感覺身邊的人都比我聰明”。
迷茫之下,她試圖去曾經就讀的中學,尋找這場破格戰爭的見證者。
那天,寒風凜冽,她撥打了校領導電話,但對方說在外辦事、下周才有時間;她致電另一名老師,對方稱自己不在學校。正當落寞之時,一名教師驅車準備進入校門,她一臉歡喜,認為他“知道點兒事情”“可以說一些”。
老師沒有認出她。車輛駛過之后,校門緩緩關上。
(文中趙小斌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