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堪稱基層社會治理永遠躲不過去的關鍵詞。面對那些熱點、難點、痛點問題,究竟該秉持怎樣的認識論、方法論,考驗著基層治理者的心態與智慧。很多時候,因應難題的辦法,就在基層之中,最重要的是心中常想著群眾。從這個意義出發,可否學習一些地方的經驗,將義務電影放映員納入志愿服務工作體系,讓好人繼續發揮熱量?可否借鑒一些城管干部手繪“水果地圖”的方法,在減少占道經營現象的同時,實現對困難群眾的“機制化”幫扶?任何改革的落實,都是在復雜多變的生活叢林中探索權衡,治理就是要尋找到一條以最小代價通往遠方的林中之路,抵達“立治有體,施治有序”的至高境界。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面對基層治理難題,當然不能因為利益的羈絆而將其束之高閣,也不能因為情感的糾葛而長期“一事一法”。否則,一些問題可能會積重難返,失去改革的最佳“窗口期”,最終損害的還是群眾的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尊重基層群眾實踐,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務必使改革的思路、決策、措施都能更好滿足群眾訴求,做到改革為了群眾、改革依靠群眾、改革讓群眾受益。”真正站在廣大群眾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謀劃方案,盡可能多地呈現改革的含金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增進群眾的獲得感。
謀劃改革,不能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而是要去民生現場撿撿“芝麻”,真正站在群眾角度、市場角度,把問題想足,把辦法窮盡。跳出狹小的辦公室、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勇當改革的實干家、矢志完善各項制度,就能讓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有機結合起來,求解好一道道現實問題的答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