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校學術不端與學術腐敗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陳治亞:其原因主要有4個方面,即:部分教師理想信念出現偏差,學術管理體制有缺陷,學術評價機制不科學,學術監督懲處機制缺失。
具體來說,部分教師和研究人員把學術和科研當成謀生手段,當成名利場,缺乏對學術良知的共同堅守,存在浮躁、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圖心態,很難潛心從事研究、做學問,學術研究目的呈現功利化。由于學術成果多寡直接或間接地與他們的待遇、職務以及其他利益掛鉤,許多人只滿足于其學術成果達到基本要求,忽視創造性。學術領域行政部門權力過于集中,審批過多,高校學術體制還存在官本位現象,有的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集于一身,有的學術機構的行政權力絕對壓倒學術權力,掌握行政權力的學者們,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主持和參與職稱評定、課題立項、成果鑒定等工作便利,不正當、不合理地行使職權,導致學術腐敗。目前在學校評級、學科建設評點、教師與科研人員考核與職稱評定、學術成果認定等方面,評價方式以指標量化為主,使得學術研究導向呈現短期化。高校或科研機構基于本位主義、保護主義,對學術活動缺乏嚴密的監督,對已經發現的學術失范甚至學術腐敗現象懲治不力。一些學術期刊和出版單位對學術成果的評審過于寬容,甚至通過降低學術標準來謀取私利。學術同行之間缺乏有效的學術批評和監督。
記者:怎樣防治高校學術不端與學術腐敗?
陳治亞:有效防治高校學術不端與學術腐敗,要從5個方面著力,學者要加強自律,高校應該強化學術道德與師德教育,政府努力規范學術評價監督機制,國家加強對其法律制約,學術共同體構建學術誠信機制。
學術工作者通過沉潛學術,可以在學術活動中獲得樂趣和內心激情,這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一種美。創造性研究和學術聲望的獲得不僅僅需要智力、興趣和想象力,還需要恒心,需要耐得住寂寞。高校應該不斷強化師德考核,將結果存入教師檔案,不合格者在職務及職稱晉升、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等方面實行一票否決,形成嚴肅的學術風氣。政府著力建立學術評審、考核責任制。國家積極探索建立懲治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的專門機構,通過多方面責任追究,將學術誠信記錄與社會誠信體系相銜接,觸犯法律者應依法予以懲治。學術共同體可以探索建立學術承諾制。防治高校學術不端與學術腐敗需要全社會及相關部門的聯動與不懈努力。(人民日報記者 董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