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翻譯是怎么煉成的
在張璐看來,成為一名優秀外交翻譯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不斷地練習,練習,再練習。從大學開始,她就喜歡閱讀《泰晤士報》、《每日郵報》、《今日美國》、《參考消息》等,培養了對英語的興趣。
“即使我工作了12年,即使我可以給領導人做翻譯了,那絕對不意味著我可以去吃老本,放棄學習了。”張璐說,每天早上8點鐘她準時打開電視和收音機,收聽BBC、VOA、CNN廣播,“即使我已經工作了這么多年,這依然是我上午8點到下午1點的頭等大事,除非當時有緊急的翻譯任務,否則這是我雷打不動的routine(例行程序)。”
外交部翻譯室的一位工作人員向媒體介紹,想進入外交部當一名高級翻譯,必須經歷“嚴格篩選、瘋狂練習、周密準備”三重考驗。
2016年總理記者會。
外交部挑選翻譯人員要經過嚴格的初試和復試:初試一般通過公務員考試排名,或是去專業院校進行筆試。其中成績排在最前面的10至15名,才有可能進入翻譯司參加下一階段的“觀察培訓”。
“觀察培訓”實質上就是“淘汰式培訓”,最終只有不到4%的人被錄用。
張璐和同事們在外交部翻譯司接受的是“魔鬼訓練”。為了提高速度,部分內容會用一些符號來代替。“比如‘四項基本原則’可以用‘四’字來代替”,張璐解釋,領導人發言的時候,不可能讓他停下來,即使是連續10分鐘的講話,也得盡可能全部翻譯出來。因此,記筆記是翻譯的一個工作重點,這就需要不斷地練習臂力。
外交部還有一個特殊的制度——旁聽制度。張璐說,前輩們作為一個旁觀者,會把他聽到的優缺點,一針見血地指出來,這個制度有一點“嚇人”。
張璐和她的同事們每年還要考試,考官是翻譯司的領導。考官故意將一些別人聽不太懂的,甚至把一些音效不好的東西錄下來放給他們聽。
張璐總結,“必須不斷地記,像海綿一樣努力去吸取水分。所以在外交部翻譯司感受到的可能不是一種機關文化,而是感覺好像又回到了校園。”
對于他們來說,每年的兩會總理記者會都是一場“硬仗”,外交部都要提前一個月通知翻譯。
“大戰”前,還要模擬召開記者會,不上場的同事充當陪練,設計出各種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此外,還要進行彩排走場,熟悉燈光和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