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剛來沒幾天,楊仕林就和包工頭起了爭執。在他心中,“應該按高架橋的標準來修橋”,但包工頭認為用不著。楊仕林較起了勁,“不管怎樣,這橋墩是泡在水里的。”最終,包工頭勉強同意,滿足他的標準,多弄點水泥。
但楊仕林沒停止挑刺兒,“橋太低,發大水絕對被掀翻”。包工頭一再堅持,“這橋使用20年沒問題。”楊仕林急了,紅著臉告訴他,“別告訴我所謂的經驗,在老家,還沒這兒的山高,但十幾年里,我見過60年一遇的洪水,80年一遇的洪水,甚至百年一遇的大水我都湊巧趕上了。”
“不把橋加高的話,我就退出項目,自己掏路費回去,誰來勸都不好使。”楊仕林找到項目組,堅定地告訴他們,“這不是鬧著玩兒的,做好事是個好現象,但橋建不好,一定會出事。”
最終,在楊仕林的堅持下,項目組重新進行調研,增加了建橋的預算。
參與施工時,他和隊友也并非“做做樣子”。大冬天,他們戴著紅色的安全帽,接力搬運水泥鋼筋,在冰冷的水中清理河道,測量橋墩的位置。修橋的一個月里,幾乎每個人都摔過跤,最嚴重的是團隊成員呂小波,腳底一打滑,從3米高的平臺上掉了下來。好在那天下了雨,他摔落在柔軟的泥地上。
“我重心這么低,都能摔倒,那些上學的孩子們怎么辦?”外號“小胖”的呂小波半開玩笑地發問。八人小分隊立馬啟動另一項工程,用修橋剩下的材料,在上坡路上修了一條石階便道。以后,孩子們不用再攀爬陡峭的滑道上坡。
楊仕林對這樣的上學路太熟悉了。在重慶農村長大的他,每天要舉著火把,穿過籠罩山間的大霧,步行兩個多小時上學。要想抄近道,就得蹚過石墩子河,然后手抓樹藤,爬坡,有時就會掉進河里。所以,收到修橋邀請那一刻,他沒有任何遲疑,“這是從小的愿望”。為此,他甚至放棄了研究生入學考試。
原先斤斤計較的包工頭也被感動了。他不再催進度,還不聲不響地將防腐木換成了更好的木塑,給主橋梁增加了4根鋼筋。結賬時,他分文沒賺,還掏腰包墊了幾萬元,只因自己是“本地人”。
橋修好后,小橋上站滿了村民,許多是孩子和家長。有人放鞭炮,有人給大伙發煙。那位89歲的老人也來了,他戴著灰土色的氈帽,兩手拄著木棍,顫顫巍巍地在橋上走了近10趟。
這座小橋被命名為“筑夢橋”。命名儀式結束后,楊仕林看到,一個母親扛著鋤頭,緊緊牽著四五歲的女兒,從河對面狹窄的田埂上走來。一到橋上,母親放心地松了手,小女孩奔跑起來,在橋上歡快地跳著叫著。
“那種幸福的感覺,就好像小時候在泥濘的雨天,不經意遇到了一小段好走的路。”楊仕林突然覺得,“為修橋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郭路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