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讓楊仕林最高興一件事是,有了他和隊友幫忙修建的小橋,一位89歲的老人終于能去河對岸看望女兒了。
在貴州遵義市新蒲新區喇叭鎮瓦龍村,一條兩米深、20米寬的河,硬生生將這個貧困的山村隔成了兩片。村中幾十年來從未有過橋,水中危險搖晃的石墩,是過河的唯一方式。
幾年前,那位89歲的老人還能拄著木棍,在麻布袋中揣滿蔬菜,繞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慢慢地走到出嫁的女兒家。但這兩年,他漸漸老了,“走不動了”。有好幾次,思念女兒時,他邁過田埂,來到湍急的河邊,又縮了回去。
被河困住的不止是老人。村里有10多個孩子,天沒亮就要趕路去對岸的小學,如果有一座橋,他們去學校的時間將縮短至一刻鐘。
4個月前,這種困局終于成為歷史。楊仕林和另外7個大學生,因為一場科普競賽集結在瓦龍村。20多天后,一座木塑橋出現在村民面前。
“祖祖輩輩都想搭座橋,但都沒成,沒勞力,沒錢。”村民劉朝恒告訴記者,修橋是村里永恒的話題,“哪個時候都在談”,兩邊人一碰面,就感慨“要是有座橋就好了”。沒人想到,這個“幾代人的夢想”,竟由幾個學生娃給實現了。
這些大學生來自清華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及遵義市職業技術學院,他們都曾是“探知未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的參賽選手。該比賽由中國科協科普部及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共同主辦,由中國三星獨家贊助。2016年,橋梁建筑是大賽中的一個競賽命題,組委會琢磨,“每次都是模擬建橋,為什么不能在現實中修一座橋呢?”
接到組委會邀請后,內蒙古工業大學的大四學生楊仕林“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是2015年大賽安全保護項目的全國冠軍,從小熱愛結構設計,在朋友眼里性格有點“軸”。根據安排,他要和7個隊友,以及當地的工程隊一起,共同完成橋梁的設計、測繪及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