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去世、母親失蹤, 11歲的冰城少年張譽瀟從小肩負起照顧癱瘓奶奶和年邁爺爺的擔子;家庭困難,他做家務、撿瓶子,靠自己努力走進了學校;沒錢買練習冊,他撿來別人扔掉的舊書擦掉答案重新做;他喜歡讀書寫字更愛寫日記,每天寫一篇日記鼓勵自己,如今積累的幾百篇日記,記錄著他生活中的點滴,更寄托著他的希望和夢想……
4歲起做家務他用幼小肩膀幫爺爺撐起家
“除夕之夜,我聽見鞭炮聲此起彼伏,五顏六色的煙花照亮了夜空,雖然我和爺爺在馬路上的時間很短暫,但我們看見了最美的景色,相信未來我家會好起來的。
走進張譽瀟的家,屋內最引人注意的是桌上的一摞日記本。與生活報記者同來的幾位哈爾濱市香坊區景和社區的老鄰居說,由于家庭貧困,瀟瀟搬離社區已有大半年了,但這些鄰居一直牽掛著他,不僅是因為孩子艱辛的經歷,更因為他的樂觀和堅強。
瀟瀟的爺爺告訴記者,瀟瀟出生后與在廣東打工的媽媽一起生活,但 1歲時媽媽將孩子送回了哈爾濱,前往廣東后再也沒有回家。不久后,瀟瀟的父親突發腦梗去世。“本來我們老兩口想好好照顧孫子,可孫子3 歲時,他奶奶患病癱瘓在床,家里的錢都用來看病了。因為沒錢交學費,只好把當時剛上幼兒園的瀟瀟領回了家。”瀟瀟的爺爺回憶道。
由于要照顧患病的奶奶,爺爺沒有時間看管瀟瀟,從 3歲起,他就開始學著照顧自己,后來爺爺年歲大了行動不便,瀟瀟就成了家里的頂梁柱,用幼小的肩膀撐起了這個家。
躺在病床上的奶奶雖然說不出話,但聽到大家在說孫子的事,眼圈紅了。采訪中,生活報記者了解到,瀟瀟的奶奶癱瘓后需要常年吃藥,為了養家,年邁的爺爺要外出打工,所以瀟瀟從4歲起就學著做家務,除了自己洗衣服,有時還幫爺爺買菜。
為了能上學他出門撿塑料瓶攢學費
爺爺不在家時,瀟瀟從來不出去玩,每天靜靜地坐在奶奶旁邊,給老人遞水喂飯。看到孩子不上幼兒園很孤獨,鄰家的叔叔阿姨送來一些舊書給他看,而這也讓瀟瀟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
瀟瀟告訴生活報記者,他是在童話書的陪伴下長大的,“那時候太小不認識字,不知道書上畫的什么,就等爺爺晚上回來后問他,慢慢的,我認識了一些簡單的字,可是爺爺認識的字也有限,我就把字圈出來等家里來客人了再問。”
雖然有書看,但每每看到小朋友背著書包從他身旁走過,瀟瀟還是有些傷心。景和社區的劉靜石主任說,由于孩子父親生前欠下一筆債,奶奶又生病,家里實在太困難了,爺爺沒能送瀟瀟去上學。“已經過了上學的年齡,孩子急我也急,但實在沒能力供他讀書。為了攢學費,這孩子有時出門撿塑料瓶賣錢。”爺爺說。
看到孫子渴望讀書的眼神和撿瓶子凍得紅腫的小手,爺爺咬牙將他送進了小學。“書上說,要學習文化知識才能有好工作,我要好好讀書讓爺爺奶奶過上好生活。” 10歲時,瀟瀟終于上了小學。雖然在班級里他是年齡最大的,但對瀟瀟來說這不算什么,能上學他就已經很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