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高中生都喜歡去非洲搬磚、蓋房子
湘西的農民不會知道,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有這樣一群想要吃苦、體驗生活的孩子——他們的家庭年收入達到上百萬元,想要去國外上大學,卻苦于沒有漂亮的、令人眼前一亮的社會實踐經驗,為此,家長們會花上數萬元送孩子去非洲“吃苦”。有的在非洲保護野生動物,喂大象吃些草,拍個照;有的到非洲幫助當地人蓋房子,搬兩塊磚,拍個照;還有的在非洲做義工,給孤兒院的非洲孩子送些文具,拍個照。
“中國農村就有這么好的實踐空間,連中國農村什么樣都還不知道,去什么非洲?”汪星宇離開“黑土麥田”,拉上自己的好朋友金一斐,一人出了10萬元,創(chuàng)辦自己的公司“鄉(xiāng)村筆記”。
“鄉(xiāng)村筆記”的目標客戶群,就是一群想要尋找真正的社會實踐機會的初、高中學生。全國范圍內正在進行的中高考改革,成為兩個復旦大男孩放棄高薪外企、儲備人才公務員職位的最大吸引力。
根據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今后高校招人不再只看分數,以社會實踐、學生個人能力為主的綜合素質評價也將會占到較大比重。“這方面需求會越來越大。我們中國自己的農村都沒建設好,為啥花幾萬元去非洲作貢獻?”汪星宇想要把這部分需求產生的收益,盡可能多地留在中國農村,而不是非洲大草原。
在上海,汪星宇曾發(fā)動身邊朋友做過小范圍調研,上海中學生中,真正去過農村、了解農村生活的人只是極少數。“大多數上海孩子心目中的農村,就跟我過去的認識一樣,嘉定的葡萄園、南匯的桃林、川沙的西瓜田、奉賢的草莓大棚、陽澄湖的螃蟹塘。”但實際上,湘西的農村,才真正具有“中國農村”的代表性——不通水電,只有旱廁,睡豬圈隔壁。
而相比花上四五萬元去非洲,從上海到湘西農村參與實踐的費用要低得多。根據“鄉(xiāng)村筆記”團隊的測算,上海高鐵6小時到懷化,從懷化坐大巴車去湘西農村,住在當地招待所,每天下鄉(xiāng),吃住交通17天的總費用不過五六千元。
“為什么不能讓更多青少年到湘西去?”今年寒假,“鄉(xiāng)村筆記”將組織第一批約60名學生到湘西花垣縣金龍村,進行文化互動、民俗體驗、經濟發(fā)展調研等,邀請高校名師指導學生一起進行田野調查、鄉(xiāng)村發(fā)展設計等。參與者中,不乏上海示范性高中的學生會主席、學生會干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