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米級潛航機器人、AI賦能“空天地海”監測網……2025世界航海裝備大會上,海洋“黑科技”集中亮相,盡顯我國海洋科技新活力。
航海裝備產業是關乎國家安全與經濟命脈的戰略產業,亦是技術、人才密集的創新高地。搶占科技制高點,關鍵在深化產研融合,打通“科技強”到“產業強”的通道。本屆大會首設主賓高校與科研院所,讓科研成果對接產業需求。
高校院所的“海洋擔當”
智能無人航行器、智能船舶……作為本屆大會主賓高校,哈爾濱工程大學展區帶來10多個項目成果,涵蓋傳感信息設備、特殊材料等海洋裝備領域。
在該校船舶工程學院展臺,一款形似海底扁形蟲的智能設備在水池中靈活游動,它正是該校教師王崇磊團隊研發的“波動耦合泵噴式仿生航行器”。該航行器采用流體仿生設計,兼具高機動性、強操控、低擾動及輕量化等優點,可搭載多源探測載荷,在狹小海底、管道等復雜環境中通過性好且不破壞生態。同時,該設備配備GPS、慣性導航、機械臂及多類傳感器,能智能化感知檢測水下環境,目前已用于海洋牧場魚類監測、壩體缺陷檢測,還可拓展至海底管道檢測、礦產探測等領域,前景廣闊。
“未來,我們計劃與福建進行合作,進一步推動成果轉化。”王崇磊說。
本屆大會主賓院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展區集中展示近20項科研成果。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該所研究員侯保榮研發的“極端海洋腐蝕環境的緩蝕防銹技術”,吸引不少行業觀眾駐足。
“該技術能為海洋設施賦予反腐‘超能力’,應用在海上風電、深海網箱等領域可大幅降低工程維護成本。”侯保榮團隊介紹,隨著我國重大海洋基礎設施和工程裝備加速向更極端環境布局,團隊突破技術瓶頸,開發了復層礦脂包覆、氧化聚合包覆等防腐技術和鋼筋混凝土涂料防護技術等,目前已成功應用于110余項重大工程。
“與福建合作大有可為”
產學研協同是解鎖海洋“黑科技”的重要方式,也為各地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在西安交通大學展區,全海域長期水下自主識別處置機器人成為全場焦點。該系統由自主識別處置機器人與深遠海水下原位供電基站組成,作業時長、范圍、深度遠超水下有人作業,可替代蛙人執行高危任務,規避人員傷亡風險。
“科技成果不能躺在實驗室,要靠機制創新打通從技術到產業的最后一公里。”該校海洋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張大禹說,他創辦的陜西衛瀾深海公司依托西交大技術優勢,聯合央企、政府培養在職博碩,形成技術研發、產業應用與人才儲備的閉環。“福建海洋產業升級需求與公司技術可精準匹配,希望借展會推動成果落地,深化產學研合作。”
“超能力”防腐、智能牧場、海藻育苗……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展區,多項“海洋黑科技”正從實驗室走向福建藍色經濟一線,盡顯產學研合作的豐碩成果。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福建合作歷史深厚。展區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展出的20項成果源自10個重點課題,是雙方在國家戰略引領與地方支持下聯合攻關的結晶,覆蓋多個海洋關鍵技術領域。
“與福建合作大有可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說。據悉,在17日舉辦的2025世界航海裝備大會“產研融合”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上,重點高校、科研院所與本地企業項目對接簽約,現場簽訂了16項合作協議。其中,該所與福建企業簽約海帶下腳料高值化利用、海洋智能化防腐等3個項目。
向“深藍”進發
在本屆大會現場,通信、AI等技術在海洋裝備領域的應用引發關注。
中國信通院作為通信領域的國家智庫,所屬泰爾系統實驗室今年展示了多項海洋產業支撐技術,其數智海洋綜合測評產品可為行業客戶提供軟件測試、數據資產評估、算力度量等維度測評服務。
“實驗室牽頭研制的算力度量系列標準,能有效指導行業用戶驗證在用算力度量指標的準確性,助力企業減少資源浪費,提升生產效率。”該實驗室工作人員介紹。
在中船集團信息中心展臺,“海鯤”大模型吸引了不少嘉賓的目光。該大模型支持片段級溯源循證的智能問答、多語種保留版式翻譯等功能,目前已在多領域應用。
“海洋強國建設需科創力量投入,藍色經濟繁榮要從業者擔當。”中船集團七一四研究所黨委書記王峰說,一直以來,七一四所深耕于海洋戰略、裝備技術與海事研究,探索“科技+產業”融合路徑。
當前,全球海洋經濟迎來科技創新轉型浪潮,綠色、低碳、智能、高效成為主流方向。從深海裝備研發到海洋數據運用,每項技術突破都為藍色經濟開辟新路徑。
17日,第三屆海洋經濟科創論壇在福州舉辦。會上,福州海洋研究院作為理事長單位,與中船七一二所、七一四所等6家副理事長單位代表共同啟動海洋技術轉化聯盟。該聯盟將推動更多海洋科技成果從“紙上”到“海上”,從“實驗室”到“產業鏈”,為“海上福州”“海上福建”建設注入更強科技動能。
從大會的技術展示到論壇的合作簽約,從單個成果的落地到產業生態的構建,中國海洋事業正以科技創新為槳、產學研用為帆,在向“深藍”進發的航程中穩步前行,為全球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方案。(福建日報記者 李珂 陳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