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三年,今年終于能在新房里過年了!”站在即將竣工的三層小樓前,湖上鄉盛富村村民鐘水生難掩激動。他身后,黃武、雪山、盛富三個安置區的樓房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湖上村統建區也初具規模。作為北電南送特高壓工程的重要節點,湖上鄉通過黨建引領、靶向攻堅、產業聯動“三部曲”,不僅圓了近百戶群眾的“安居夢”,更激活鄉域經濟發展的“一池春水”。
“紅色引擎”驅動安居
“加速度”
“安置房建設是良心工程,必須讓群眾住得安心、舒心!”湖上鄉黨委書記吳清遠的話擲地有聲。為此,湖上鄉將安置區建設列為“書記抓前期”攻堅項目,創新“黨建+項目”模式,建立“一項目一專班、一項目一臺賬”機制,選派12名黨員領導干部與項目“結對子”掛圖作戰,湖上村生態宜居統建區提前完成擋土墻建設,跑出項目落地“加速度”。
在盛富村安置區施工現場,安置房拔地而起。“針對盛富安置區群眾建房選址問題,有些村民不理解。”吳清遠回憶,鄉黨委班子組織設計公司多次現場協調,帶著“政策包”“規劃圖”挨家挨戶走訪,召開5場“板凳會”,最終用誠意打動了群眾,7天達成共識,完成選址方案調整,實現盛富村、黃武村安置區樓房主體建設基本完工。如今,曾經的“擔心地”變成了“連心樓”。
“從選址到打地基,每個環節都有黨員盯著。”黃武村統建戶蘇江水指著新房墻上的“黨員責任牌”說。湖上鄉創新“全流程+保姆式”服務,聯合自然資源、住建等部門開辟“綠色通道”,1879萬元專項補助資金直達項目一線,45天完成20畝永久征地,16次質量抽檢確保“鋼筋水泥都過硬”。
“靶向攻堅”破題建設
“進度條”
“以前總覺得安置房遙遙無期,沒想到半年就要封頂了!”雪山村的蘇連春每天都會到工地轉一圈。聚焦“已拆未建”22戶群眾需求,該鄉創新“一戶一檔”精準匹配戶型,推出80-120㎡三種“菜單式”選擇,讓群眾像“點菜”一樣自主搭配。
“代建制”模式的引入更是讓村民吃下“定心丸”。“‘代建制’實現對建設施工和資金的專業化管理,我們不用操心質量問題。”統建戶蘇謙算了一筆賬:相比自建,統建模式節省了10%的成本,工期縮短了一半。
針對盛富村安置區“五通一平”歷史遺留問題,該鄉組建“攻堅小組”,白天跑部門協調,晚上做群眾工作。為強化村干部服務意識,各村還通過村民民主選舉代表成立村民建房理事會,按照“4+2”工作法多次召開會議聽取村民意見,協調村集體建設規劃、安置戶選房、配套設施建設、調解村民矛盾等系列工作,以村民協商自治形式解決問題,進一步夯實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基礎。
此外,湖上鄉堅持“安置+產業”同步規劃,依托統建區基礎設施升級,在預留空間引進茶葉加工、電商物流等特色產業,預計帶動就業200余人,增強安置區“造血功能”;通過集中安置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預計新增建設用地指標200余畝,結合全鄉茶產業優勢,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鄉村旅游項目,打造“茶文化+”特色品牌,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如今,湖上鄉安置區樓房拔地而起,特色產業加速集聚,一幅“安居有保障、產業有支撐、治理有溫度”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吳清遠表示,下一步,該鄉將繼續完善配套設施,推動“安置區”向“幸福區”升級,讓移民群眾共享發展紅利。(融媒體記者 李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