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縣紫山鎮鼎模村村民
“本村人就不多,那些都是外地的,說話我們都聽不懂。這間是原來華僑汽貿孩子讀書的,現在沒人讀了,租給他們。”
“不知道是不是念佛的,我們也沒跟他們接觸過,讀書很早出來讀,天沒亮就開始讀。”
在私塾門口,一名自稱是家長的女士拒絕記者進入,并稱開辦私塾的先生不接受采訪。對于私塾發生的男童死亡事件,她也未作出正面回應。只是說,私塾是封閉式的,教的是孔孟之道,開辦私塾的先生現在不在,不過,這所私塾在這里已經辦了好幾年。
惠安縣紫山鎮鼎模村私塾學生家長
“家長都會過來陪讀嗎?”
“陪讀一年。”
“你們是本地的嗎?”
“我們是廣州的。”
“那你怎么知道惠安有這個學校。”
“我女兒本來在廣州就是讀國學館的,讀了兩年,三歲讀到五歲,剛好五歲要上大班,她的小班老師就來了,她學這個覺得很好就過來了,我女兒現在不在這里,在峨眉山學。”
然而,記者從惠安縣教育局了解到,鼎模村的這家私塾并沒有辦學資質。
惠安縣教育局職成股 胡主任
他要申辦我們還要進行一些論證,還要評估,完了之后才能進行審批,審批之后才能進行招生。比如房屋的鑒定、消防都要有一個正常的辦證,這些都要合格的基礎上我們才能進行辦理。沒有教育部門審批辦理的這種學校肯定是屬于非法辦學的。
胡主任介紹,國學教育只在一些正規學校內開設班級,惠安縣教育局甚至不知道在偏僻的村莊里還有這樣一家私塾存在。
【相關鏈接】
有數據統計,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選擇在家或私塾上學,廣東、浙江和北京位居前三。以“國學班”為名開設的私塾,在一些地區廣泛存在。這些民辦“私塾”,無論從辦學資質、辦學地點、師資力量及監管制度上,都存在“管理盲區”。
去年一起河北保定“國學班虐童案”的新聞就廣受關注。一名9歲女童在經受了三個月的毆打虐待后,顱內出現淤血,且伴有發作性頭痛。
有專家呼吁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一方面可以加強課內教學中的國學教育,另一方面,課外教育管理也應規范資質,避免良莠不齊的私塾耽誤孩子。
(來源:泉州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