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碧水映青山
——全面治理農村污水的永春實踐
桃城鎮(zhèn)豐山村濕地公園
桃溪位于晉江上游,是永春縣的母親河。自2012年開始,該縣對桃溪流域進行綜合整治,規(guī)劃總投資30億元,治理污水排放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經過多年實踐,永春探索出一套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農村治污辦法,基本實現了“水清、堤固、園靚、路暢、岸綠”的預定目標。去年年底,永春被確定為全國100個農村污水全面治理示范縣試點。5月的永春,藍天碧水,草木蔥蘢,記者來到當地采訪。
建人工濕地255畝,既治污又美化環(huán)境
來到吾峰鎮(zhèn)濕地公園,只見園中水杉亭亭玉立,美人蕉、千屈菜、梭魚草等生機勃勃,野花星星點點散布其間,藤類植物爭先恐后地爬上木棧道,清澈的溪水從園中潺潺流過,好一派田園風光。
記者遇到來園中游玩的一對母女。這位姓陳的年輕媽媽說,她是附近吾西村人。過去村民經常把垃圾倒在這里,臟水也直接排到溪里,臭得要命。現在鎮(zhèn)里每個村都有污水處理系統(tǒng),垃圾也統(tǒng)一處理,這里又建了一個公園,孩子很喜歡來這里玩。記者問小女孩:“為什么喜歡到這里玩呀?”她奶聲奶氣地答:“這里有花,有水,還有魚。”
縣環(huán)境保護局局長林慶梅說,這里是桃溪的支流霞陵溪的源頭。公園占地約40畝,2013年建成。濕地通過水生植物吸附水中富余的氮、磷,實現從源頭上凈化污水。在泉州市舉行的第一批小流域“賽水質”活動中,霞陵溪獲得頭名。
濕地上一棵棵嫩綠的樹苗迎風搖曳,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據介紹,這是紅樹林桐花樹種。我省從去年3月開始進行紅樹林完全淡水種植實地試驗,這里是一個試點。紅樹林有“污水清道夫”之稱,如果試驗成功,可廣泛應用于河道、內陸濕地等水生態(tài)治污及景觀工程。
近年來,永春在全縣開展中小流域河口濕地和生態(tài)河道建設,建成治污和休閑相結合的人工濕地255畝,其中濕地公園6個。該縣還將用5年時間,在現有桃溪沿線濕地公園的基礎上串點成片,創(chuàng)建集保護保育、科普教育、科學研究、教學實習、觀鳥和青少年自然知識教育于一體的桃溪國家濕地公園,涉及6個鄉(xiāng)鎮(zhèn),總面積約332公頃。
吾峰鎮(zhèn)吾中村復合生物濾池室內景。
在人口集中區(qū),分類建設污水處理設施
來到岵山鎮(zhèn)茂霞村福茂寨,只見參天大樹下,清清溪水邊,兩位大姐正在洗衣服,兩個孩子在一旁玩耍。記者問:“這水一直都能洗衣服嗎?”一位大姐回答:“前幾年不行啊,去年我開始在這里洗了。”一個孩子插話說:“溪里面有很多魚,還有蝦!”
沿溪而上,走到一片綠油油的草地邊,縣環(huán)保局的干部介紹說,這底下是前年建設的無動力厭氧污水處理系統(tǒng)。這里地勢比較平坦,有一定的落差,可利用落差,將生活污水通過管道網絡格柵井匯集到厭氧生物處理池,凈化后排入人工濕地,讓植物吸收處理后,可達到二級水的標準(即水質良好),最后排入溪中。采用這套系統(tǒng),開挖道路少,不需要電力驅動,管護成本低,比較切合當地的實際。
隨后,記者來到68歲的陳成宗老人家。他說,前幾年,村里污水橫流,豬糞滿地,現在到處干干凈凈。他指著家門前的池塘說,這口池名叫“半月池”,過去很臭,現在沒有一點臭味了,一到晚上就有很多人到這里玩。
漫步村中,只見古厝處處,古荔挺立。村支書陳建華說,茂霞村2012年成為首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周末和節(jié)假日來玩的游客很多。剛開始做污水處理系統(tǒng)時,不少村民看到埋下幾個罐子,認為不安全,表示反對;后來看到并沒有問題,溪里的水變干凈了,村里還有人辦民宿、賣土產賺了錢,大伙都開始積極支持。村里規(guī)劃在6個片區(qū)各做1個污水處理系統(tǒng),現在已投入使用2個,還有1個在報批。
吾峰鎮(zhèn)鎮(zhèn)區(qū)所在地吾中村,推廣的則是微動力好氧污水處理模式,即在氧化塘(溝)內配套建設微型動力曝氣設備。據介紹,這種模式比較適用于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土地利用面積有限的地方,如鎮(zhèn)區(qū)、城郊接合部和新建農村居民點(小區(qū))。
記者參觀了一座即將投入使用的花園式污水處理設施。在復合生物濾池室,記者看到,裝著陶粒的筐子整齊地堆滿整個房間,從地面到天花板共九層。據介紹,污水從頂上流下,經陶粒層層過濾,水中污染物被陶粒吸附,凈化后的污水流入人工濕地,進一步凈化后流入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