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滇緬路上的永春人(下)
□記者梁白瑜
“‘華僑青年義勇隊’是祖國政府對我們青年機工回國服務的稱呼,我們必須名副其實,矢忠矢勇,埋頭苦干為八百萬華僑爭體面,為國家民族爭生路。”這是1939年南僑總會公布的十條《機工回國服務信約》中的第七條。
遵守信約,奔走在滇緬路上“為國家民族爭生路”的3000多名南僑赤子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本文講講永春籍機工劉貝錦、劉瑞齊、顏世國、林廣懷以及雖非永春籍卻與永春淵源頗深的蔡漢良的故事。
子承父志愛國愛民
滇緬路上的劉貝錦(劉貝錦之孫劉振和供圖)
劉貝錦(1902-1958<另一說為1959年>),祖籍湖洋鎮錦鳳村,出生于馬來亞。他是新加坡著名畫家劉抗的堂叔。其父劉筑侯(字行,號靜波)與劉抗的祖父劉惟有是親兄弟,皆出自錦鳳村錦龍角落的“鳳龍堂”。
說起劉筑侯,在湖洋,老人們還記得這位熱心腸的鄉賢。“他對家鄉人極好。”湖洋鎮僑聯主席劉錦城說,聽老人說起家鄉人下南洋之初,人生地不熟的,常會到劉筑侯家吃飯。作為南洋富商,劉筑侯的樂善好施被載入《桃源劉氏族譜》,說他“凡有所求,無不樂為”“倡捐巨資建筑麻坡中華學校”;而56歲去世時,尚有頗多利國利民之事,未能完成。可喜的是“其子善體父志,克成其功”。
的確,作為兒子,劉貝錦不僅與父親一樣熱心公益,更在祖國危亡之際的1939年,響應陳嘉庚的號召,毅然流著淚辭別家人,攜帶自家企業的10多輛大卡車,加入南僑機工隊伍,回國參加抗日戰爭。
1939年3月27日,劉貝錦率領第三批南僑機工從新加坡啟程,乘輪船抵西貢,后轉火車到達昆明。這一批回國機工共590多人,他任總領隊。后來,劉貝錦出任“華僑先鋒隊”大隊長,而在滇緬路上,華僑先鋒隊是犧牲最大的隊伍。
“為了防止日本軍隊搶走外國支援中國的軍需物資,1940年,在日軍南進之前,華僑先鋒大隊又奉命進入緬甸境內搶運。華僑先鋒大隊的總處設在緬甸首都仰光,并在臘戌、八募設有分處。”曾為華僑先鋒大隊九中隊的隊長的李民生講過,1942年,日本軍南進,仰光、曼德勒、臘戌、八募相繼失守。隨后,騰沖以及中國300公里的土地也被日軍占領。華僑先鋒運輸大隊傷亡慘重,奉命撤退。最終,華僑先鋒大隊只有三分之一的車輛和人員撤離成功,其余人員還未來得及過惠通橋,就遭到了日軍的殺害。
多才多藝、敢做敢當的大隊長劉貝錦是幸存者之一,然而抗日勝利后,他卻遭遇凄涼。1958年在重慶監獄中去世。順口一說,1926年,劉貝錦在新加坡創辦了南洋第一家電影自制公司,并拍攝了新加坡的首部華語片《新客》,也因此劉貝錦亦是南洋電影界的一位傳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