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所長報效祖國
晚年顏世國(截自鳳凰衛視紀錄片《南僑機工》)
顏世國(1914-?)出生于永春,5歲的時候隨父母前往馬來亞怡保。他對開車頗有天分,小學畢業即學會開汽車。16歲起,在一家布店里當司機。后來,與叔父經營一家雜貨店,生意興隆,收入頗豐,生活安穩。
正是這樣的一個遠離祖國的少年,卻時刻關注故土。他的愛國之情很早就有展現。
1937年,中國開始全面抗日,遠在南洋的顏世國積極響應支援祖國抗戰的號召,率先將雜貨店每月盈利的10%捐出,并主動向當地的橡膠園包工頭和各商店開展賣花募捐,將籌集的義款全部交給“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統一匯回祖國。
1939年春節,25歲的顏世國與來自馬來亞檳城的愛人舉行婚禮。此時,中國抗戰進入異常艱難的階段,陳嘉庚等僑領在南洋發起支援祖國抗日的號召,顏世國夫婦響應號召將結婚戒指和節省下來的婚宴費用全部捐獻給南僑總會。
不久之后,當得知南僑總會在征召機工歸國之時,顏世國認為開車正是自己所長,理應報效祖國。于是,他一邊把已有身孕的妻子送到檳城岳母家中安頓妥當,一邊瞞著母親和弟妹,跑到芙蓉埠籌賑會報名參加“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滇緬路上,他歷經了無數艱險,親眼目睹許多華僑機工不幸翻車殉難。
1941年1月,顏世國與戰友們運載一批軍火到達功果橋邊,突遇日機轟炸,橋面已被炸墜入江中。耳畔是日軍的叫囂聲:“三個月內,滇緬路沒有通車希望。”怎么辦?不信邪了!顏世國與南僑機工們想出了一個極為冒險卻相當有效的辦法,他們用幾百個廢棄的汽油桶扎成大浮筏,一天之內就建起一座“油桶橋”,愣是保持了滇緬路的暢通無阻。
功果橋被毀,油桶橋的鋪設,顏世國是親歷者;而惠通橋被炸,則是回響在顏世國身后的一聲巨響。
那是1942年5月5日,顏世國剛剛把車從人縫中挪過惠通橋,日軍便衣通過該橋的企圖被守橋士兵發現,于是守橋士兵引爆早已埋在橋兩側的炸藥,一聲巨響之后,惠通橋徹底被炸斷!
滇緬路斷了!顏世國與200多名華僑機工毅然應征前往印度,協助運輸汽油、軍用物品以及大錫錠等??箲饎倮?,顏世國回國,輾轉到達重慶。新中國成立以后,他被分配到重慶公交公司開車。退休后,仍然熱心社會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