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你也說到,改革時代給予你機會,具體是什么樣的機會?
錢穎一: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機會。中國經濟的增長與教育發展是直接相關的。2005年中國GDP占全球5%,到了2015年就是15%了。經濟發展既產生了對人才,尤其是高水平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時,經濟發展又為教育發展提供了資源。
澎湃新聞:什么激發你做教育改革?
錢穎一:我們這代人的改革情結是很重的。我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之所以從數學轉到經濟學,就是因為受到當時中國經濟改革的召喚。經濟改革是改革,教育改革也是改革,只不過是領域不同。我在院長這個位置上,就要做好本職工作,教育改革就是本職工作。
“干成了很多事,也有干的不徹底的”
澎湃新聞:這些年干成了哪些事?
錢穎一:有很多,突出的有MBA課程改革和招生改革,本科的通識教育。
澎湃新聞:干成了又退回去的呢?
錢穎一:比如,本科招生改革,干了一年就停止了。是這樣的。我在2013年曾經推動了本科招生改革試點。在當時的自主招生的框架下,學院可以有0~60分的加分權力。我們先讓兩個老師對學生遞交的材料獨立打分,然后再進行筆試。筆試題目是很有創意的,比如其中一道題是,“如果30年后你被評為中國年度經濟人物,請給自己寫段賀獎詞。”這是看學生的想象力。
試點一年后,由于國家對自主招生的政策調整了,所以就不能再做了。
澎湃新聞:干得不徹底的呢?
錢穎一:比如MBA+X。我們曾經開設MBA(工商管理碩士)+X的雙學位碩士項目,X就是包括清華大學范圍內的其它碩士學位。我們的初衷是探索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但是由于僵化的學籍管理制度,這個項目每年只有個位數學生畢業,本來是想一年能有三四十人的規模。
澎湃新聞:想干又不能干的呢?
錢穎一:有些事無法干,比如學生宿舍的安排,讓不同學院的學生混住,這樣可以增加不同院系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提高學生的溝通水平。但是在清華還做不到,因為從學校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話學生就不好管理了。
澎湃新聞:做了什么開創性的事情?
錢穎一:清華x-空間(注:清華x-lab,清華大學新型創意創新創業人才發現和培養的教育平臺),這是在中國高校中最早創立的。我們是在2012年籌劃,在2013年4月創建,到現在已經三年半了,效果超出預期。
“教育是最有希望的事,也是做起來最辛苦的 ”
澎湃新聞:你怎么定義自己在清華的角色?改革先鋒?意見領袖?
錢穎一:都不是。我只能說自己是改革探路者。在探路過程中先做事,做事過程中形成一些想法,這些想法又有引導作用。思想引領是有的,但未必是意見領袖。我更多的是行動。
澎湃新聞:在探路的過程當中,你有碰到什么阻力和壓力嗎?
錢穎一:如果你知道你是對的,別人是不對的,別人反對你,這叫阻力。但現實不完全是這樣。改革在很多時候都是在探索。一些人跟你的意見不一樣,也未必就是阻力。我們做事的時候,自己也不很清楚。只有通過反復討論、征求意見,才能探出一條路。
一種情況是通過溝通,發現其實大家可以達成一致。
另一種情況是,未必大家的意見是一致的,但是在彼此尊重的情況下,各自都妥協一點,可能這條路就出來了。比如說MBA的課程改革,課程改革里要有增課,就得要減課。減課老師可能不愿意,你就要溝通,比如原來三學分,那是不是可以減到兩個學分,你不一定非要把這個課取消。
還有一種情況是要想辦法繞著走。比如MBA招生改革。我們知道國外學校不少是主要依靠面試。但是教育部有規定,學生必須統一參加全國聯考。我們怎么辦?我們就先面試,根據面試成績打分,過了面試就給你一個條件錄取,所謂的條件就是你要考過全國聯考的國家分數線。這是在有制度約束的情況下,要想盡辦法在不違反規定的條件下,仍然發現改革的空間。
所以第一是溝通,第二是尊重,第三是變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