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日報》2025年9月22日第02版
有一種奔赴,源自使命,歸于深情。
關山萬里,路途遙遙,一批又一批福建援疆干部人才踏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土地,開啟山海攜手的征程。
“攜八閩初心、潤天山腳下、結發展碩果。”這不僅是福建援疆工作的真實寫照,更是每一位援疆干部人才對自我的期許。
從閩江到天山,福建人為何一次次奔赴?日前,記者走進昌吉州的田間地頭、醫院、書屋,在艾草的清香里、菌草的綠意中、各族群眾的笑臉間尋找答案。
福建到昌吉
什么在指引方向?
4223公里,是福州到昌吉回族自治州的距離。跨越這4223公里,福建肩負起了一項特殊的使命。
對口支援新疆昌吉州,是黨中央交給福建的光榮政治任務,是福建義不容辭的責任。1999年,首批22名福建援疆干部人才毅然告別閩江之畔的故土,踏上了遠赴天山腳下的征程。自此,福建與昌吉結下不解之緣。如今,已有9批福建援疆干部人才跨越山海對口支援昌吉。
“援疆機會不容易,一旦有機會,我都去爭取。”泉州市第一醫院醫生林洪盛,懷揣著這份執著,在2024年11月來到了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昌吉分院。在昌吉的日子里,他不僅迅速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更在與當地患者的朝夕相處中,深刻體悟到援疆工作的千鈞分量。“現在有病人專門掛我們援疆醫生的號,非常信任我們。”

福建援建的昌吉市阿什里哈薩克族鄉“天鵝小鎮”外景。圖源:福建省援疆
在一批又一批福建援疆干部人才里,還有許許多多像林洪盛這樣的人。他們用專業與熱忱,在各自的崗位上,不斷增進這份深情厚誼。26年來,福建9批援疆干部人才接續奮斗,累計實施援疆項目1131個,凝心聚力推進產業、民生、智力、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等領域工作。
這份沉甸甸的付出與豐碩的成果,也贏得了國家的認可。2024年,福建援疆前方指揮部首次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持續擦亮福建援疆“金字招牌”。
援疆的日子里
什么在溫暖人心?
“十年前,我們在昌吉市醫院中是倒數。”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昌吉分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熊健一語道出昔日困境。
如今,該院已達到準三級醫院技術水平,年門診量與手術量分別實現從20萬人次到70萬人次、從2000臺到1.2萬臺的突破,讓當地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這份成績的背后,是十年間40余位援疆醫療專家的幫扶,更是福建援疆始終將“昌吉所需”與“福建所能”緊密結合的生動體現。
當前,福建援疆正以精準對接的幫扶舉措、持續不斷的支援行動,為昌吉州的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這份支撐,夯實了發展振興的厚度。

呼圖壁縣電子商務科技產業園里,牙生江·買合木提正在直播帶貨。福建日報記者 朱子微 攝
在呼圖壁縣電子商務科技產業園里,牙生江·買合木提正對著鏡頭熱情推介家鄉特產。牙生江·買合木提曾因從新疆騎行126天抵達福州走紅網絡,今年1月,他正式成為產業園的員工,以直播形式推廣家鄉物產,半年就積累了4萬多名粉絲,更收獲了月入過萬元的穩定生活。
而在呼圖壁更為廣闊的土地上,菌草基地破解了牧草短缺的難題,讓“致富草”在荒漠中扎下深根。在呼圖壁五工臺鎮的幸福村里,閩西紅色文化巷道與特色展館相映成趣,鄉村振興的路子越走越寬。在昌吉市六工鎮的田野間,700畝艾草茂密生長,從田間地頭“走”進生產車間,為百姓鋪就了一條飄著艾香的致富路。
這份支撐,提升了民生福祉的溫度。
在民生援疆的接力中,昌吉市阿什里鄉“天鵝小鎮”,502戶哈薩克族游牧民告別高山土房,實現“從牧民到居民、從氈房到樓房、從牧區到社區”的轉變。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昌吉分院建成腫瘤中心放療科,成為目前新疆唯一一家設有放療科的縣級醫院。
這份支撐,拓展了文化交融的深度。
在昌吉市,福建援疆援建的百姓書屋與“泉昌情”閱讀長廊,為4800余名孩子和群眾搭建起知識的殿堂。在呼圖壁縣,翠湖書苑內舉辦的插花、戲曲等雅集活動,讓文化交流浸潤了戈壁綠洲的日常。在全新的昌吉科技館里,孩子們親手觸摸著科技的脈搏,好奇的種子在探索中悄然萌發。
離開新疆后
什么在落地生根?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開在雪山之上,雪蓮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樹都能屹立在大漠戈壁上,胡楊做到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在祖國的邊疆奮斗,援疆干部人才做到了。”
在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成就展中,這段飽含深情與力量的詩句,道盡援疆工作的艱辛與榮光,也引申出一個更為深遠的問題:當援疆干部人才完成使命后,究竟要給這片土地留下什么?
留下的,是點亮未來的發展理念與思維。

2024年8月31日,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學、昌吉州第四中學合作辦學簽約暨揭牌儀式在昌吉州第四中學舉行。荷苒·馬汗 攝
從揭牌成立福州八中昌吉分校到舉辦第一屆昌吉州中等職業教育教研活動,再到深化閩昌醫療機構合作共建、簽訂各類合作協議32個……援疆干部人才帶來的,遠不只資金和項目,更是能激發內生動力、促進當地發展的理念與思維。這種造血式幫扶,觸及發展根本,成為援疆工作中最寶貴的財富。
留下的,是惠澤民生的核心技術與本領。
福建援疆醫生手把手帶教昌吉醫護人員,傳授心臟介入手術等治療技術,年手術量突破4000臺,將曾經的醫療短板鍛造為長板;在援疆專家的指導下,昌吉州人民醫院卒中中心將靜脈溶栓時間縮短至31分鐘,大幅提升救治效率……一項項成果的背后,是醫療人才“小組團”項目的扎實推進——引進18批次82人開展專科幫扶,40余批次520人開展短期技術幫扶,推廣前沿新技術、新項目234項。
留下的,是接續奮斗的本土人才與隊伍。

福建專家在呼圖壁縣五工臺鎮幸福村,指導當地發展葫蘆盆栽技術。圖源:福建省援疆
福建援疆前方指揮部全力打響“絲路同源·智惠閩昌”智力援疆品牌,創新實施智力援疆“小組團”56個,柔性引進專家人才269名;實施福建省科技特派員援疆項目,選任21名副高職稱以上專家到昌吉州開展技術服務;實施“小白楊”志愿服務項目,選派57名福建高校畢業學子參加“西部計劃”地方項目,到基層一線服務。同時,每年從教育、醫療衛生、農業農村、文藝旅游、人力資源5個領域各選拔100名以上優秀人才到疆外開展培訓學習,著力為昌吉州培養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如今,在醫療、教育、農業農村等各個領域,一批本土人才挑起大梁,接過援疆干部人才手中的接力棒,繼續書寫奮斗的篇章。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對口援疆工作留下的理念、技術與人才,正如同天山雪水,無聲地滋養著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