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年只有6月到9月能出菇,現在一年四季不斷檔。”初冬時節,泰寧縣朱口鎮草菇產業園內依然菇香撲鼻,負責人楊龍金感慨,終于不用再“看天吃飯”了。
近日,泰寧縣朱口鎮草菇產業園新廠區正式投產。隨著45座現代化菇棚投入使用,該產業園菇棚總數達到141個,年產能將增加至296萬斤,實現年產值超4000萬元,成為全省最大的草菇生產基地。在這里,草菇可以實現一年四季不斷檔生產。
草菇天生喜高溫高濕環境,到了冬季,溫度過低,難以成活。楊金龍種草菇18年,過去最大的困擾就是季節性明顯,難以實現周年栽培。如今,福建通過科企協作,引入現代化智能設備,在全國率先實現草菇工廠化周年栽培,填補了草菇生產技術空白。
走進草菇產業園,141座智能溫控大棚整齊排列。與傳統菇棚不同,這里沒有強烈的溫差與濕度波動,傳感器實時調控著棚內環境,始終將溫度維持在30℃左右、濕度保持在90%左右。草菇住上“空調房”之后,四季出菇不再是夢想。
變化的不僅僅是生長環境,一系列創新“組合拳”讓福建草菇生產全鏈條都有了全新“打開方式”。
在制種環節,調控菌包含水量和pH值,提升菌種活力,并篩選出適應性強的新品種FV203,為后續高質量出菇打下堅實基礎;在栽培環節,通過“正反面出菇”技術,調整菇床角度與培養基配方,使草菇從正反兩面生長,出菇面積翻倍;采用地面硬化、封閉操作間、澆筑擋墻等措施,構建起一套全程不用農藥的生態防控系統;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環節,廢菌渣全部供給有機肥廠,上料水抽回泡料池循環利用,就連栽培料,也能通過“新舊搭配”實現利用率最大化,不僅省下一半原料成本,還能保持八成以上產量,每個大棚每月還能節省培養基成本2000元……
科技賦能,產業革新,農民增收。
“現在種菇,技術有保障,銷路也不用愁。”正在基地采菇的村民曹菊梅笑著說。她每月工資4500元,加上年底分紅,年收入相當可觀。如今,在泰寧,像曹菊梅這樣在“家門口”就業的村民不在少數。
據了解,泰寧縣積極培育庭院經濟,創新采用“入股+就業”方式,引導300多戶農戶加入草菇種植與產業園建設。農戶既賺取勞務收入,還可享受年底產業分紅。“我們立足草菇這一特色產業,精準支持脫貧戶與農村低收入群體,通過發展庭院經濟,切實為村民開辟了穩定的增收渠道。”泰寧縣農業農村局農技站林泉祥表示。
而今,園區依托“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已帶動周邊5個村120多名村民就業,合作農戶年均增收4萬至6萬元。(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賴淑芳 唐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