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中,人社部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臨近年底,相關辦法情況如何?高校及公立醫院又是怎樣的一種反饋?
“不納入編制管理的相關文件尚未出臺,為此,后續的人事管理的銜接辦法也暫時沒有辦法做。”11月10日,人社部相關負責人在“第二屆事業單位人事管理 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先看看北京市怎么來做這個事情,高校、公立醫院人員如何 不納入編制管理,然后我們才能做相關的人事管理方面的方案。”
高校和公立醫院一旦不納入編制管理,那么,人員總量如何來控制?這就意味著,事業單位的人事管理依托在編制基礎上的制度,就要重新考慮了。
編制已失本來屬性
編制是什么?是財政預算和撥款依據。不過,那是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解讀,如今,編制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此前行政管理的本來屬性。
“我們醫院的編制指標已多年沒有調整過,目前確定的編制額是1100人,依然有400人左右的編制缺口,同時還有1000多人的編外人員;不過,基本上 采取了‘同工同酬’的收入分配方案。”11月10日,廣東某附屬第一醫院臨床醫學院的人事科科長表示,早期,編制是用來計劃和確定工作崗位數和員工人數,以此作為財政預算和撥款依據;但是隨著醫院規模的擴張,員工的收入大部分都是醫院自負盈虧, 財政針對醫院只有每年950萬的撥款,用來購買設備。